今日文章
莫让信任的缺失玷污了社会公德
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未直接带动社会意识的进步,人际的冷漠、利益的驱使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中信任的缺失,社会道德呈现滑坡趋势。曾经轰动一时的“小月月被撞伤路人漠视的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现象”,无不是人际信任缺失的负面表现。然而,社会公德的形成需要公众的全民帮扶,只有让人际的相互信任、诚信友爱、互帮互助渗透到了民族骨髓,社会公德的旗帜才能迎风飘扬。
农妇刘女士与李老太太的家人正是给予了我们对于如何践行社会公德的正面回答:刘女士好心为李老太太提供“顺风车”,然而意外却在这个过程中夺走了李老太的生命,其家人坚决拒绝刘女士的赔偿要求,并称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诚然,相互信任是社会公德得以维持的纽带,善良的初衷应该得到善良的回应,只有善良回报善良,社会公德才能被无限制的循环下去,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生存的根基。(开篇论述过于拖沓。结合具体行文来看,文章第一、二段都属于开篇论述部分,且篇幅占文章总篇幅的比例过大。建议你遵循“铺垫论述+反映问题+提出论点”这一思路,整合第一、二段的内容,形成言简意赅的开篇论述。)
从根源上看,当前存在的人际信任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社会道德意识不高,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社会荣辱观缺乏践行的群众基础;受利益驱使,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碰瓷”“好心扶老人反被诬陷”等利用别人的善良牟利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漏洞,致使善良行为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而诬陷等人际不合理现象得不到有效规制。
要填补人际信任缺失的漏洞,实现社会公德的有效践行,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普及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国民思想素质。综合利用学校、政府、媒体等渠道进行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学校对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视,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二、呼吁社会各界进行有效舆论监督,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重视并利用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对利用人际关系牟利的现象进行曝光处理;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号召全社会进行监管。三、建立健全社会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社会公德、人际交往方面的奖惩机制,提高人际投机行为违法成本,使得善良行为得到立法层面的切实保护。
(措施论述的角度合理,但具体论述过于简单。结合材料导向性和标题的立意,本篇文章应以措施论述为主,而从视觉效果来看,该篇文章的措施论述部分并不突出。而且从内容上来看,只是措施的普通罗列,论述不充分。建议结合给定资料内容,遵循“分论点+具体论述过程”这一思路,并适当运用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手法,调整、充实、丰富措施论述层次的内容,行程思路清晰、内容充实且说服力强的措施论证层次。)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筑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公德风尚的提高是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要践行社会公德,就必须使得人际信任得到有效保护。唯有让善良回报善良,社会和谐的目标才能指日可待。
简评:就整篇行文的答题内容来看,能够重点围绕“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这一内容进行论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具体行文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把握好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论述,并处理好文章各层次的比例关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