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仅仅经历了三年的实践后,就开始“大跃进”式的过渡,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一、国内原因
1理论方面的原因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酝酿、萌芽直至完善的,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构建了一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但是,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在当时革命的特殊条件下提出来的,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理论的某些内容是根据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阶级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导致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该理论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1)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不确定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个闪光点是要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国家。毛泽东最初认为“按照社会经济条件,它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是按照具体的政治条件,它应该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而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它的前途虽仍然有走上资本主义方向的可能,但是同时又有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力争这后一个前途。”《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264页。这说明,毛泽东最初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一般的资产阶级国家不同,它应该是一个由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到1940年,毛泽东又认为我们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这次,毛泽东在1937年的提法的基础上强调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且说明了它是过渡的形式,即是说它过渡到社会主义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但到1943年8月,毛泽东却说:我们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它的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在1944年3月,毛泽东又提到:“现在我们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老资本主义,而是新资本主义,或者说是新民主主义。”《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在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结论中又强调,蒋介石是半法西斯、半封建资本主义,我们是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将来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这里,毛泽东实际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苏联式的无产阶级共和国的区别,并进一步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资本主义。所以,在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是应当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纵观这一时期,虽然毛泽东在谈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时使用了不同的说法,其含义也稍有区别,但在毛泽东的最初设想中,新民主主义就是新资本主义,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这种认识与抗日战争时期是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分不开的。但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社会主义前途更加清晰的情况的出现,毛泽东认为再用新资本主义的提法就难以突出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他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转而批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资本主义的说法,他说:“有人说我们的经济是新资本主义,我看这个名词是不妥当的,因为他没有说明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同上书,第135页。在这个政权中,“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政权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6~1437页。民族资产阶级“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同上书,第1479页。这样,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说法就被人民民主专政的说法代替了,而且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也大大削弱了。然而,到1955年,毛泽东又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说成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页。。这显然是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不确定性,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确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与任务的矛盾性。毛泽东曾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这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也就预示了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先进的社会制度所要求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中国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然而,此后不久,毛泽东又强调:“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并且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上书,第1433页。在这里并未指明哪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直到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才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根据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的原理来衡量,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应是搞阶级斗争,消灭民族资产阶级。这显然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与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到的主要任务不一致。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毛泽东是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并提的。这种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相脱节的理论认识,一方面表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党中央领导人对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认识的模糊性、矛盾性。由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任务和主要矛盾认识的模糊性,也就决定了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阶段认识的动摇性。
(3)两个革命阶段转变时间衔接的模糊性。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5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同上书,第651页。,同时还指出革命的第一步结果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同上书,第672页。。但对于两个革命如何衔接没有说明。是立即开始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不明确的。这种模糊性的理论是很容易因时因人而变的。
(4)社会主义起点条件的不明确性。关于社会主义起点的条件问题,毛泽东虽然在《论联合政府》里提到了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前提条件,但却没有说明需要何种程度的条件。在一届政协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里所讲的条件仍然是抽象模糊而非具体明确的,这样,关于社会主义起点的条件在事实上也就没有什么客观性,一切条件都具有可变动性,可以人为地改变。而且,毛泽东把社会主义起点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定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定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定为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全国人民的主观意愿上。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恢复,新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共产党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因此,毛泽东和党中央也都只看到了社会主义起点的有利因素,而忽视了向社会主义转化的深层次的经济文化条件尚未达到的事实,急于向社会主义转化而使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也就在所难免。
2认识方面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