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商纣王自杀,周武王革命成功。
但当时殷商遗民很多,人心不稳,为了稳定大局,周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故都,继续统治殷商遗民,并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武庚周边以监督,是为三监。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代政,三监不服,于是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霍叔,于是改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于宋,统治一部分殷商遗民,再把管叔的封地卫封给武王另一个弟弟康叔,也统治一部分殷商遗民。
康叔临行前,周公告诉康叔怎样统治殷商遗民,是为《尚书·康诰》,周公说:“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宏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也就是两个任务,一是安抚好殷商遗民,二是帮助成王保有天命,两个任务一个方法,就是让殷商遗民“作新民”。殷商遗民作新民了,殷商遗民就安居乐业,不造反了,成王也就能够保有天命了。
新民的对象是殷商遗民,因为殷商遗民是旧脑筋、死脑筋,不知道天命变了,不能与时俱进,还企图顽抗,同时他们在商纣王统治下也沾染了很多不健康的思想作风,落后、愚昧、邪癖、暗弱、骄奢淫逸,这些都要改过自新,洗心革面,重新振作起来。
使“新民”一词影响最大的还是《四书·大学》,因为《四书》是朱熹定的,而且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圭臬,不论是出题范围和标准思想尤其是标准思想限定的死死的,所以是科举的必读教材,因而广为熟知,形成新民思想,成为救世良方。
《大学》第一句就是大学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被广为传唱,现在随着中华民族复兴,振兴传统文化,新民思想更是为世人广泛接受。
康乾盛世刚过几十年的清朝,遽然面临列强侵略,很快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一下子暴露出清朝落后、愚昧、保守、痼弊的现实,几十年后也就亡国了。继之而起的民国政府不但不能抵御外侮,反而陷入内战,国将不国,民不聊生。
在这个过程,人们也采取了很多救亡图存措施,所有的措施几乎没什么效果,这时新民之声日见高涨,人民寄希望于新民,希望通过“作新民”而振兴国家。
于是很多先知先觉者奔走呼号,大声呼唤新民,如严复、梁启超、孙中山、梁簌溟、晏阳初、毛泽东、蔡学森等。
尤其是梁启超,自号曰中国之新民,作《新民说》。他道:“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这说的很对。正如《尚书·五子之歌》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脊梁、中流砥柱。有了新民,自然一切都有。
梁启超所说的新民是指有公德、国家意识、进取冒险精神、有权力意识、自由思想、懂自治、能合群、有毅力的人。
其“新”的方法是“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也就是说中国人所固有的要加以改造,重新锻炼、打磨,使其焕发新的光彩,中国人所本来没有的,要补充、学习、增进,改头换面,脱胎换骨。
在梁启超影响下,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干脆在湖南创办了“新民学会”,创办新民刊物,宣传新民思想。
而梁簌溟、晏阳初等人更是从更具体的方面新民,针对当时中国人愚、穷、弱、私的经济和精神面貌,进行社会改良,创办新农村,以图中国人振作起来,作新民,以振兴国家。
但很遗憾,除了“新民学会”以后汇入更大的潮流外,其它努力都淹没在历史之中,效果不太理想,没有使“民”“新”起来。
当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新民内涵,商周之际有商周之际的新民,清末民初有清末民初的新民,而当今的新民自然有当今的新民内涵,而且内涵应该更加丰富。
那么,当今的新民,除了应该对历史上的新民内涵查漏补缺外,就是应该具有科学观念,更加强调价值觉醒,做一个有价值的新人,庶几不惭愧于新时代、大时代。
是为作新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