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时评精析】柔性执法传递法治温度(附音频)

【时评精析】柔性执法传递法治温度(附音频)

【时评精析】柔性执法传递法治温度(附音频)柔性执法传递法治温度

法治社会应是怎样的_法治社会应有之义_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柔性执法传递法治温度

【小编说:2022年公安联考申论主题就是“罚育结合”,这篇时评非常契合这个考试要点,大家可以做个观点积累。文章娓娓道来,将柔性执法解释的非常清晰,对策也给的非常完善,很值得一读。】【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文章作者:倪戈;今日小编:军曹;

车主的纸条留言:“警察同志,父亲病重需要转院,时间紧迫,实在是没有合适的车位不得已才在此停车,还望理解。”交警的温馨提示单:“祝您父亲早日康复!”近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位车主的纸条留言和交警开出的特殊“罚单”——“温馨提示单”同框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和热议,广大网友纷纷为交警的柔性执法点赞。【开篇以一个柔性执法的小例子引出主题——柔性执法。考场上如果写柔性执法的例子,可以直接写联考卷中提到的《行政处罚法》中首违不罚的条令,强调以教育劝诫为主,罚育结合的新型执法方式来彰显新型执法的温度。】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固然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严格执法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执法行为都是简单地“一抓了之”“一罚了之”。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面对失范行为,“一抓了之”“一罚了之”看起来是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刚性,但社会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柔性执法坚持张弛有度、宽严相济、情理法相统一,是用更柔性的姿态、更人性化的举措来执法,不仅是对法律的守卫,也是对失范者的循循善诱,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分析段落,强调“柔性执法是人性化执法,不仅守卫了法律的尊严,更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这段很深入的分析了为什么要柔性执法:1、简单的一抓了之一罚了之执法效果并不好。2、柔性执法讲究张弛有度宽严相济,让法治更有温度。】

现实生活中,柔性执法往往针对的是轻微违法行为,失范者大都没有很强的主观恶性,而是源于“习惯成自然”的无禁忌、无意识,或者一些紧急情况的“事出有因”。【这段则是对上段的补充,强调柔性执法也是有条件的,适用于轻微违法行为。】

柔性执法的意义,不仅在于用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去执法,也在于传递出一份宝贵的信任和教化——对人们的无心之失给予合法尺度内的容错空间,同时教育人们自觉主动地对失范行为纠偏改过。这种执法方式,恰恰是以一种柔性的方式传递法治的温度,以一种温润的姿态彰显法治的刚性。【这段则也是对第二段分析段落的补充,强调了柔性执法给予轻微违法者容错的空间,融情于法,消除群众在受罚时的对立情绪,让执法工作也事半功倍。】

柔性执法对执法者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执法者不仅要全面准确掌握法律法规的立意和原旨,还要在执法活动中充分地站在群众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把握执法尺度和传递法治温度中找到最佳结合点,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到实处。例如,针对路边的小贩、流动的摊位,一些地方采取划区域摆摊、限时段经营等举措,既维护了交通秩序、市容市貌,也保障了群众的经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对策段落,强调柔性执法需提高执法水平,增强相关法律素养。普法不仅仅要对群众去科普,执法者自身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素养,培训相关执法技能,做到柔性执法时不生硬,更易接受。其次,以民为本才是最大的中心,一切执法行动都应该从群众角度出发,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以人民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去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行更多的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必将在全社会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来,人民群众必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法治获得感。【结尾呼吁,强调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关键要素:以人民为中心。】

在主页微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下载】,获取历年时评、公文精析合集

上一篇: 系列笔谈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四个维度
下一篇: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功夫下在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