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精准把握,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突出“人人”,这既强调了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主体,均有参与的责任与义务,也强调了社会治理成果将为人人共享的庄严承诺,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共同体提供了重要遵循。
可以说,人人有责是基础,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任何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参与社会治理,打破了刚性管理中政府的一元化,凸显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人人尽责是关键,重在表达人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只有人人尽责,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共同建设美好国家;人人享有是目标,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期待的回应,要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突出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需要以发挥政府行政手段为基础的刚性管理,更需要与其对应的发挥社会力量为主的柔性治理。柔性治理是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主张采用非强制性手段处理公共事务,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最终目标。
以柔性治理理念与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一方面,核心要义的一致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两者的核心要义。在柔性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做到柔性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效果由人民评判。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柔性治理过程中将人民的需求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南,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仅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打造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局面;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最大限度的享受到柔性治理带来的物质便利和情感温暖,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最后由人民来评判柔性治理的效果。从根本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符合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人人有责共建、人人尽责共治、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要求,还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具有一致性。
另一方面,参与主体的一致性。坚持多元参与是两者的基本要求。在柔性治理坚持多元共治就是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同行,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也需要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调动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助于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最后,目标的一致性。柔性治理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最终目标,柔性治理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方式,和其他治理方式一样都致力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打造和构建。这也是柔性治理能够助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根本原因。
以柔性治理理念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以柔性治理落实到实践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体制构建中居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要加强和完善各级党委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以及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在柔性治理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否则会迷失方向,解决不了“为了谁”这个问题,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首先,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是一个让广大群众都有机会、有途径参与治理的机制,能够保证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构建社区巡视员制度、座谈会,听证会制度、群众评议制度等以及网络信息搜集反馈平台等线上线下综合参与机制,建构起人人参与的体制机制,保证广大群众顺利表达利益诉求,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落实柔性治理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增加社会治理的参与面,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果。
其次,组建专业化的治理队伍。队伍建设是推进柔性治理的关键,要推进柔性治理队伍建设专业化,必须有专业的治理人员。柔性治理队伍的专业化,体现在人员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上。在治理理念上,参与柔性治理的人员应具备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刚性管理中以上级领导为中心和以文件为中心的观念,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治理能力上,不仅要具备一般刚性管理要求的基本技能,还应具备柔性治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处理具体事件的柔性手段,为柔性治理提供法治保障。通过法律取得合法性,才能保证柔性治理的顺利实施,同时以法规约束操作流程,才能为达成目的提供法律支撑。
再次,夯实柔性治理的道德基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因此,以柔性治理理念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德法并举,为柔性治理保驾护航。同时,厚植柔性治理的文化底蕴。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基础,挖掘其当代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参与柔性治理的广泛共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