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现实意义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现实意义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现实意义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一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为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

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历程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是从1949年到1952年底,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二是从1953年到1956年底,随着土地改革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四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直到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章总纲,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提法一直沿用,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五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内涵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理论依据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多种矛盾,但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次要矛盾逐步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质变,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也是由众多矛盾构成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史观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从现实基础来说,它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呈现。一方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更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新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落实好这些要求,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深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认识新矛盾、解决新矛盾的强大思想武器。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不断学、反复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力求把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风险,必须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和靠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着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侧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根本目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徐婉婷)

上一篇: 经典导读(47)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下一篇: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