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人类总会面临一个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和其他事物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在以往的哲学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从主观世界,从精神中寻找人的本质,毕竟人脑可以产生意识,这是显而易见的。生产力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直接关联往往也难以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真正本质。这样,唯心主义的认识就占了上风,它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社会历史领域成了唯心主义的避难所。
当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当生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飞速前进时,人类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也跨越了伟大的一步。哲学家开始批判宗教,颠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他退去了绕在上帝周围的神秘光环。然而,进一步追问,费尔巴哈就不彻底了。他把人从社会历史中,从生产关系中抽象“提取”了出来,那就只剩下情感了,剩下建立在两性差别基础之上的爱了。试想:在一个孤岛上的人,或是仅仅有两个人,从这个前提出发怎么能得到关于人的本质的真正认识?这个抽象出来的人何以折射人的本质呢?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发现了生物进化论,为唯物主义人类学提供了坚实的、现实的、可靠的基础。人的由来不再是一个神秘的问题,不再是飘在天上的浮云,也不再是让人摸不透的上帝的创始,人终于真正地接了“地气”。人终于发现自身不过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此同时,一个问号随之而来,那么动物呢?动物不也是在不断进行着进化吗?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什么呢?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能够使用思维、理性。但这仅仅是关于人的本质的低层次的思考。只有把人置身于人类当中,才能体现出其作为人的本质。如果是单个的人,孤立的人,不是社会当中的人,又有谁来证明你能够使用思维和意识呢?或者说即使你的意识作用于自然界,引起了小小的改变,又有谁能看到呢?所以,人最重要的是他总是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是具体的、现实的人,而不是能超越现实环境的抽象的人。
那么,这个现实环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是实践。人类的主要实践是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而人也就不可回避地处在了自己形成的社会关系中。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形式,然而不论是人类历史的哪个阶段,人都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但有的人认为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劳动的理论忽略了人的自然属性,其实,这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者说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而人的本质则是社会生活所打造的人的社会属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注:摘自《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言品读》,廖理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