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doc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doc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doc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技术的本质而形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一起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技术的本质而形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个理论体系。本章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出发,阐述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两大问题。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ehne),意指“技能”、“技艺”等。它虽与科学(sciG此a)同属人类的智慧,但二者截然不同,techMe指的是主观性因家,而sc:en6a指的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epsMme)。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春秋未期齐人所著《考工记》中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Mchne转变成,echn。1。gyt其后缀—01。8y右“学问”、“学说”意。18世纪末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体系。随着机器和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六据统治地位,技能逐渐变为制造和利用机器的过程,以至人们认为技术就是工具、机器和设备,这样,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就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多种观点,欧美各国的技术哲学、臼本的技术论等对此都展开过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c。人们183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而是通过劳动资料即技术手段的巾介作用,把人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因此,人的鳖动过程,实际上是借助包括劳动手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其构成要素是有日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功资料,其中劳动资料包括机器、器具、[只、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线等等,它们是物化的智力u这样,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技术活动i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伞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提起技术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学。白然科学与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用,简称“科技”。但是,这二者是有区别的。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51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空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正是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与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184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类单凭自身的体力很难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出此即使是在远古时期,原始人也需要运用最原始的工具作用于自然,离开技术,人的实践就很难进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物的机械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工具,技术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分小计的,无分展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话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这里理性和目的并不直接使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发生数量亡的变化,而是借助技术工具的中介作用,使自然界发生物质形式与能量形式的变化,同时在自然界巾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曾引证黑格尔的话:“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技术是实现理性目的的手段*这正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的观点。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首先,技术的演化推动了人与自然之问关系从原始时期湿钝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天人对立,再到将来的自觉的天人合一的演化。在人类早期,人的能力十分低下,在技术水平上刚刚摆脱利用自己的本能使用租糙工具的时期。但是,“手的专业化意味看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把自然作为索取的对象,从而走向了与自然的对立,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应当通过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学会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并进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人类还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身,不仅使人的身体发生改变尤为重要的是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员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185变自然界而发展的。”o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中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马克思主义把劳动资料与经济时代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把技术发展水平和不同经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了劳动资料(技术)在经济时代改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深刻地做出了“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的科学论断,并指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其中包括技术)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使社 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就是说,技术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技术进步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在研究历史 时,曾说过封建势力把蒸汽、电力和自动织布机看成是比法国大革命的领 导人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布朗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把我国的火 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是摧 毁欧洲封建社会的有利武器。邓小平针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科学 技术的现代化是关键内容.并通过对二战以来特别是20 世纪亡八十年代 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果断提出“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力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技术 是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的观点。

二、技术的特征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 辩证性质: 1.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 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 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 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因此,任何技术部首先具有自然性,从石器、 锡器到铁器,从简单的工具到人手开动的复合工具到现代电子计算机和 自动控制的庞大技术体系,都具有自然的属性。例如,煤的燃烧产生热186 能,热能可以转变为机械能和电能,这期间虽有人参与其中,但它们又都 是自然过程。 同时,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 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社 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 才能产生和实现。如古希腊的希罗(Heu)曾发明历史上第一部蒸汽机 原型,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它难以作为动 力机械在社会中出现。只是到了17 世纪,近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具机 的发明.对蒸汽动力机提出了现实需要,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为蒸汽机的出 现提供丁实际可能,蒸汽机才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裁人技术史册。

2.物质性和精神性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 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 “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或。操作方法的知识”,即实践的知 识体系。马克思明确提出,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 还有精神因素,是二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理解技术的这一特征极为重要,因为正是由于技术同时具有的质因 素和精神因素,它才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介,起到了由物质变精神、 由精神变物质的桥梁作用。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技术不仅延 长了人的劳动器官,而且延长了人的感觉器官相思维器官,成为人用以认 识客观物质、人自身及其精神话动乃至部分代替人的大脑的智力活动的 物质手段。 3.中立性与价值性 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 有两种观点: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前者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 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 价值中立的。后者则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茧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 好坏的价值取向。随着技术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对技术的价值分析 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关注。

其实,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佰 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 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内在可能性,这是由 技术的自然屑性规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技术 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规定的。技术的 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o 1.主体性和客体性187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 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 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技术既包

上一篇: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10集 父系社会
下一篇: 版式设计构成要素!万变不离其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