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柏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研究领域为地方治理与公共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内容介绍
30年来中国城市社会经历了快速变迁。伴随跨越式城市化进程,由社会阶层、权力结构、资源重组、利益分配、社区形成引发一系列新的城市治理问题。基层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的前沿与公共服务提供的“最后一公里”单元,应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矛盾冲突和治理风险,承载着巨大的治理转型与创新压力。本书基于城市基层政府治理视角,从“改革压力—制度供给—运行逻辑—治理转型”方面展开,讨论了基层治理价值观念、目标导向、制度重建、政策选择、策略工具发生的转变,阐述了治理转型的机理与逻辑。
书本目录
第一章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与特征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结构
第二章 中国社会治理、城市基层治理近年来文献回顾
第一节 党政文件中关于社会治理与城市基层治理要点
第二节 学界对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三章 失序与秩序: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现实挑战
第一节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主要社会问题和矛盾
第二节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自由与秩序价值的张力
第三节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不适应性及其变革诉求
第四章 治理创新与路径依赖: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改革诉求
第一节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功能转型与演化
第二节 城市基层政党、政府组织社会治理功能定位与组合
第三节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权力结构调整:体制与机制变革
第五章 治理悖论: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改革的困境
第一节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改革策略的选择逻辑及特征
第二节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改革中的关键问题识别
第三节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问题生成的内在机理
第六章 走向合作治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进路
第一节 超越“二元对立”理论思维,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中层理论”
第二节 确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基础
第三节 完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制度建设
第四节 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技术创新
内容摘录
前言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1&ZD032)结项成果上卷部分的书稿。基于大城市发展变迁以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背景,透过改革开放后国家—社会关系调整与重构场景,探讨、检视大城市基层政府组织因应宏观、微观的多重交叠变化,选择体制性、体制性多管齐下的治理工具,通过其治理角色、结构、功能、行为方式、技术手段乃至行动策略的转变而获得回应与适应性的问题。
晚近的30多年,中国社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的驱动下,大型城市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和发展动能。伴随城市规划、空间扩大、土地征用、产业荟萃、人口流动与聚集、服务设施建设,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作用逐渐消解,而城市日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另一方面,带来了强烈的改善、增进城市治理能力的现实需求。迅猛的城市发展,几乎在方方面面改变了城市既有的生产、生活形态与城市的社会结构。分化、多元、异质、流动构造了城市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基本面,从资源信息禀赋、人口构成状况、社会分层结构、利益分配关系到社会维系纽带、价值观认同、共同体行动规则都发生着变化,在城市权力集中与趋向多样化之间、追求自由与维持秩序之间、重建个体、群体与组织关系、维护权利与履行责任、遵从律法规章与拘泥人情关系之间,种种内在张力,显现出的城市问题,让城市面对着极大的寻求治理改革创新,弥合需求增长与制度供给差距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卷入城市治理变迁、转型的体验与研究者,记录、描述、刻画城市的变化及其演化路径,分析其中的动力、机理与内在逻辑。基层治理构成城市整体性治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城市“人民性”的内在属性与人本关怀的公共价值需要透过基层的实践行动得以落地,籍以民众的获得性与满意度得以体现。基层政府作为国家科层系统向下延伸的末梢与“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开展管理、提供服务的组织,在国家的微观层面衔接着政府与社会的关联,承担着落实公共政策与撬动社会资本、助推社会力量,促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网络职责。从基层政府组织角度切入,从其在城市化进程的社会治理理念、角色、职责、体制、机制、行为的现实形态及特征,不同侧面观察城市治理制度的演化与转换,更在于思考破解城市发展中基层治理难题、困局的路径,锚定大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前行的愿景与目标。
以“冲击-回应”为分析思路,集中探讨了城市基层政府面对严峻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所选择的治理转型方向与政策工具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于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经验研究,在以六个大城市为主的基层实地访谈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现实问题—改革压力—制度供给—运行逻辑—运转困境—问题机理—治理转型”的逻辑展开。写作思路为,城市化改变了城市社会的结构和价值系统,使得传统基层政府的“行政一元化”社会治理模式难以为继,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势在必行。鉴于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具有结构性的“双重属性”特质,即作为国家政权建设自上而下的统合、延伸和嵌入和作为社会网络的自组织及其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表达,在复杂的、异质性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空间中,有关基层治理的路向存在着价值观念、目标导向、政策选择及排序、策略工具的张力,基层治理转型核心在于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转型方向及其所运用的治理工具和策略的内在逻辑。
依据实地调研的素材,书稿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大城市政党、政府基层组织就社会治理事务在体制、机制、策略方面做作出的调整和发生的变化,展示了其回应问题采取的行动路线图,发现“多管齐下”的复合治理工具是城市基层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但一方面,依照国家政策文件要求,数字信息技术的滥觞,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体制主体改革安排,尤其是维护稳定的制度供给,各地的策略与方法非常相似,虽然使用不同的概念,可实质一样;另一方面,在一些治理工具理性上的机制与工具创新,即实现精细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地选择的突破口、重点排序、强度和节奏有所差异,显示出城市基层政府治理一体化和差异化并存。总体上看,在现有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下,以行政主导的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体制还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型,传统行政化的路径依赖依然强烈,体制固有的问题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集中体现,治理转型和问题解决任重道远。基层治理的问题虽然发生在基层,但需要保证顶层的制度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应致力于在治理价值理念、国家法律制度保障、治理体制的权力结构调整和技术支撑的机制创新等四个方面予以整体性的反思,平衡基层治理价值和策略冲突,建构合作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衷心感谢来自各方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对重大项目研究的资助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的出版资助支持。
感谢2011年为我重大项目开题的专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王浦劬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张小劲教授、景跃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象明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部薄贵利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研究员。开题过程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让研究团队受益无穷;思想分享伴随着整个研究进程。
感谢帮助、支持研究团队提供实地调研资源的公共管理学科同仁和学界朋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明军教授、任勇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税根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锁利铭教授。因为各位老师鼎力支持,研究团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经验研究素材,不仅如此,各位老师但凡有分身时间便参与到调研行列,一起座谈,一起讨论,与团队共同分享。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赵丽编辑及其团队。赵丽编辑对本书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在编辑过程中反复沟通,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助力文稿修改。
研究存在疏漏、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笔者不断完善改进。
孙柏瑛
2020年9月19日北京吉晟
出版社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首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建社40年来,出版近2万种图书,多部图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原创一百”图书奖等。
近年来,社科出版社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在专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的基础上,加强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建设,开创了中社智库等多个出版品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目前,社科出版社已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的重要窗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重镇、中国高端智库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
赠书规则
文末留言,不超过200字,写出“您对《城市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现代转型》的期待”。经过后台精选,截至10月29日18时,点赞最高的三条评论将分别获得赠书一册,同时将随机抽取四位读者分别赠送本书。(如遇同量,点赞顺序以客服微信所显示排序为准。)
注:
①赠书获奖者需要关注政治学人公众号一个月以上
②读者每个自然月最多只能获得一次赠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