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脉关系上来说,小聪明的人靠情分利用人脉,大智慧的人靠利益交换稳固人脉。
「学生思维」和「职人思维」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对于有效人脉的理解。很多人会觉得学生不需要经营人脉,但在职场上这是必须的,而职场人脉的核心就是利益交换。
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我有玩得十分要好的同学,朋友,闺蜜,一旦有作业或者签到,或者什么新讯息的时候,我和几个好朋友构成的小圈子总是会互帮互助,俨然是一个小社会的感觉。
这大概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人脉了——有很多朋友。因此维持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社交的重头戏,唱 K 玩桌游,都是维护「人脉」的有效方式。我也用同样的思维处理自己和教授、和 boss 之间的关系,比如和教授套套近乎,努力和实习地方的 boss 成为朋友,这种相对亲密和稳固的关系,大概就是那时我所理解的有效人脉。
但职场上,人脉不是这样的。
首先你要知道,职场上人脉的核心是利益交换,而追求人脉的本质是利用比较优势,最大化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接下来,要学会如何找到、并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下面,了解如何在合作中最大程度地优化自己的比较优势;
最后你需要明白,越到后期,越是有效的人脉,越是浅关系。
接下来就具体说一下如何经营职场的有效人脉。
首先,职场上的人脉,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益诉求。合作,是人脉想要完成和达到的结果,大家对人脉的追求本质上一定是利用比较优势,最大化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亲密稳固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不适用的,想要通过情感诉求维系利益诉求,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要吃大亏的。
接下来明白,有效的人脉如何打造,其实是在问:如何让别人知道,你在某方面有比较优势,并最大化地优化它。
什么是比较优势?就是张三做面包一小时能做 10 个,但做奶酪只能做 3 个,而我做面包一小时只能做 1 个,但是做奶酪可以做 2 个。看上去我无论卖面包还是卖奶酪都不如张三,但是我和他还是可以合作:因为相对于做面包,我做奶酪还是很快的,因此我可以多做奶酪,去和张三换面包。而张三虽然做奶酪比我快,但是如果他专心做面包来和我换奶酪,我们都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于一个职场新人尤其关键。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和 senior 级别的员工比,可能什么都不如别人,那个时候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做 PPT,给 boss 倒水,整理资料,陪 boss 见客户。我相信很多刚入职的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但是英雄末路,总是被那些会说话的,或者打小报告的人比下去。
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
我刚入职的时候,我们小组的报账都是我来做的,就是大家最烦的贴发票的一档子的事。往往和财务那边交涉的时候,也经常会因为不规范或者一些鸡毛蒜皮的原因返回来重做。因为当时做分析,excel 的 VBA 用得挺熟,我就帮财务那边写了一个填入金额、名目、时间自动生成标准报表的一段代码,大概就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
我当时就拿着 VBA 卖着萌给财务的姐姐说这样很方便,在手把手教她用的时候,顺便提了提之后报账方面的事情多多宽容。
后来基本上发票我就直接交给财务的那个姐姐,而且都是她帮我贴的。
这听上去和人脉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但是其实这是人脉的基础——学会去换资源。
所有人都希望别人会帮助自己,也希望别人先给出对自己有利的行动。但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就没有交换,也没有效率的提升。只有你了解自己有哪些资源上的优势(比如我当时会写一点点代码,但是觉得贴发票太无聊),你能想到自己可以带给别人什么资源,尽管这个资源可能很小,但是也会帮助你和别人建立一种更有效的互助模式,然后你才能进一步谈有效的人脉。
下面,在让他人了解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合作最大程度地优化它。
我们可以想一想,合作的时候,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