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学习品质”这一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由莉莲.凯兹博士(L.G.Kaitz)提出,自此,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正式将其作为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领域,从此美国的多个州也陆续确认了“学习品质“在学前儿童发展领域的重要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大量研究证明,“学习品质“能正面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
但我国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只提到了儿童发展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情感、科学、艺术。
我仔细查阅了《指南》,并未明确提及“学习品质“,只在”社会“领域的”社会适应“子领域下,5-6岁目标中提出”对小学生活由好奇和向往。“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习品质“是个舶来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习品质“让人感觉太”玄乎“,不知道如何着手培养。
一、学习品质的定义
“学习品质“的定义十分模糊,且没有定论。但诸多学者与文件都提出”学习品质“包括:
1、好奇心、兴趣
具有好奇感,有寻求新信息的兴趣,有对新知识的敏锐,渴望学习,比如喜欢对新事物问“为什么“。
2、主动性
指肯接受任务、合理冒险。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究心理,主动拥抱世界,而不是被动适应,主动寻找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等着老师父母来“喂养“。
3、坚持与注意
在完成任务时,能坚持、专注,集中注意,不容易被干扰或被弄得很沮丧。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塞住耳朵不被打扰。
4、创造与发明
利用想像等拓展知识,进行新的学习。这里不是指儿童创造与发明的具体表现,而是指利用想像、创造与发明来进行学习。比如自己能否将一个具体的玩具想象成另外一个物品,如将一根笔想象成一个电话、一个魔法棒等等。
5、反思与解释
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知识和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也是一种信息素养和内化能力。
学习品质不同于学习风格,如视觉、听觉、大脑单侧化等,也不仅仅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贯穿了“保育”与“教育”,换一句话说,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里、五大领域里都渗透了“学习品质”的培养,只是我们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将其作为单独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加以研究i、明确关键经验和细化一个连续的有层次的培养目标。
学习品质不是关于学习什么(WHAT)的领域,而是如何学(HOW)的领域,它统辖和影响着其他五大领域的学习,却没有得到应该拥有的重视以及相应的培养,甚是遗憾。
二、“学习品质”的影响因素
1、 性别
通常而言,幼儿阶段,女孩在坚持与注意表现突出,但在主动性稍微次于男孩。这要求我们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孩子不擅长的要鼓励与宽松,利用长处来发展短处,正所谓孔子所言的“长善救矢“。
2、 家庭环境
有意义的物质环境,比如文化用品的多少与易得性影响着儿童的主动性;而心理环境是否宽松影响着儿童的创造与发明。
父母个人的性格特质也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风格,比如主要母亲抚养的孩子普遍坚持性与注意力较好,而父亲抚养的孩子主动性、创造与发明则更突出。
这也告诉我们带孩子的时候要双亲结合,有意识地发挥父母的性格优势,规避不足。如果是单亲家庭无力避免,要有意识地借助外力。
学习品质可以后天塑造。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并时时反思,不让自己的性别、性格特质消极影响孩子,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而这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家长自己不要形成对某件事的刻板印象,而要想到“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资料
鄢超云,学习品质: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的一个新领域.[J]学前教育研究. 2009年04期 第9-12页
陈雅川,黄爽,学习品质:预防儿童学习困难的新视角.[J], 中国特殊教育. 2018年12期 第49-54+68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