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专栏的第 2 篇文章。
这是一本13.2万字的小册子(新星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好像是当时高中的推荐读物,书中谈到的中国古诗欣赏的确对高考语文题很有启发。作者朱光潜,腰封介绍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汇通古今中外的桥梁——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书是小体量的书,写于1932年。不过作者写的洋洋洒洒,按照信的语气漫谈了十五篇正文,还外带一点都不像附录的三篇附录。序和推荐语都是朱自清写的(真是大师间的推杯换盏),朱自清的序,对这本书的定位更近似于“大众美学科普”——给摸门不着的文艺青年们一些启发和激励,指明修习美学、欣赏文艺的认知正道。开场白就已经用上信的语气了,作者设想读者为一位老朋友,这种娓娓道来的语气就是全书文风的基调。在开场白部分,他主要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因为社会的人心太坏、俗不可耐,只汲汲于名利,缺乏美感修养。因此应该用美学净化心灵,进而救亡图存中国社会。
全书浅谈美学哲理,口语化地讲解抽象的名词。结构安排为:前八篇围绕“欣赏”,九到十四篇围绕“创作”,最后一篇第十五篇算是结语,寄语读者,谈了谈艺术与人生观,鼓励将人生艺术化。附录是单独抽出了一个美学流派(也是艺术流派)——19、20世纪的实验主义美学,从颜色、形体和声音三个角度讲了讲这个流派的风格和观念,也算是举了个具体例子,示范如何美学欣赏。
主体部分:谈欣赏、创作
围绕“欣赏”,具体来说,第一到三章,主要谈“美感是什么”,探讨了从不同的出发点、根据怎样的心理机制、能形成对观察对象的不同态度。第二章就探讨了美学欣赏应该有怎样的“出发点”——想要欣赏并创作艺术,需要与实用的功利的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太远则脱离客观生活,只有情感称不上艺术,太近则与实际生活傻傻分不清楚,丧失艺术的意义和美感。第三章探讨欣赏并创作艺术,需要人心理上进行移情作用,也就是赋予客观世界“人情味儿”——因为美不是客观世界与生俱来的属性,而是来源于人的心和眼。第一章探讨对客观物质的三种态度或者说感受:实用功利的、科学理性的、美感艺术的,在辨析中界定了“欣赏美的态度”。
第四至六章,主要谈关于美感的一些误解——美感不等同于生理快感;美感虽然离不开联想,但也不是一般随机的乱联想;欣赏美虽然离不开考据和批评,但是一味的批判是阻碍沉浸于美感享受的,欣赏美需要协同调动理性和情感。
第七、八章,基于美感的定义进一步谈“美是什么”,也就是在定义美的标准。第七章认为“自然美”是个伪概念,美是艺术化的自然,是主观与客观在心中统一。第八章认为,不论是“造神式”的理想主义,还是写实主义,本质都是在“依样画葫芦”,而艺术的美丑不等同于自然的美丑,艺术美可以是生活中的丑。
围绕“欣赏”,主要分了三部分
事实上欣赏也即“再创作”。围绕“创作”,主要依靠辨析创作与六个概念的关系,阐明创造的定义与方法。
第九章讲艺术创作发端于游戏,但同中有异,早已超越了游戏。第十章讲艺术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想象,想象既包含有选择地抽象,又包含联想。第十一章讲艺术创作不仅包含想象,还包含情感。情感事实上是艺术创作的总设计师,指挥想象。第十二章讲艺术的创作,总是寓于一定的规则或者说“格律”内,个性的情感是作者的创造,而共性的情感就依赖格律体现。第十三章讲艺术创作虽然因袭格律,但是是有技巧的摹仿,只会循规蹈矩那是“工匠”,而掌握表现技巧的创作才是“艺术家”。第十四章讲,艺术创作的确需要天分和灵感,但这灵感不是打娘胎就固定的不可再生资源,大师除了先天基因,还需要个人后天努力,并且环境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灵感是基于前期有意识的学习积累、经过潜意识的加工、恰好有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触发的产物。
辨析了6对概念
最后第十五章,是结语,作者认为人生是美感、实用、科学三种态度的有机统一,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他将“艺术”的定义扩大,使之包含了这三者,认为这种统一才是理想的艺术化的人生,提示大家一定要尤其注意培养美感,在欣赏中度过人生,“慢慢走,欣赏啊!”
附录部分,单讲了讲近代实验主义美学。颜色美不光包含色彩,还包含线形。对色彩的偏好,除了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的心理差异,还有人类共性的生理偏好,这就是可以实验的地方。实验美学主要朝四个因素探究:年龄、种族或民族、人的色觉、颜色间的组合方式。关于形体美,在讲完形体的构成单位是“线”后,又讲了形体美的原则是或静态或动态的“平衡、匀称”。最后讲到声音美,认为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因为它泯灭内容与形式的区别。还谈到有四类听者,并谈了谈音乐的意象和音乐引起的幻想、通感、情绪、生理快感,以及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
汇总前面的思维导图,全书的大致结构
这版书除了纸质费笔、纸张容易黄到疑似做旧,尤其搞笑的是书中隔三岔五地就有一幅全彩绘画,但是文中并没有提到任何一幅,不知是原作如此还是出版社硬加的,完全两张皮,看起来格格不入。看文字吧,就得忽略画,看画吧又没个讲解看不懂(原谅我艺术水平低级),更让人迷惑的是搞不清为何选此画?排版在此处有何意义?若只是为了显得文艺、显得“美学”就更奇怪了,瘦长的画把一行20字挤到腰斩,一句话都断裂了,这不影响我阅读吗?
谈到这个著作的写作初衷,由于它写作于1932年,因此对于社会救亡图存道路的认识,就不太必要在意(毕竟认为当时的社会问题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认为朝不保夕的人通过净化心灵、学点风雅的东西,就能自动解决社会问题,这种观点很有一种自我麻痹、自欺欺人的可笑)。不过,为了提高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感,学习一点艺术知识,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提升自己高雅脱俗的精神境界,还是值得追求的。
开场白也说了,这本书写作时作者“想到什么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只是“随便谈谈,竭力求明白晓畅”,这种规划意识不强的写作方法,很容易因为信马由缰而散漫零碎。优点在于对任何人都很容易得到点什么启发,劣处也在于仅仅只剩下了一点点印象,由这样的书,不是一本好的学科入门著作,但是是一本激发深究兴趣“小广告”。这种特点对我的概括归纳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我猜测对国内高中生最有“应试”意义的应该就是第十至十二章,这不光因为其中的举例说明大部分都是在分析古诗词,而且他对诗词欣赏的方法,讲解的也很全面,我感觉非常有助于学会答高考语文古诗词欣赏题。
不管怎样,用这样一本通俗读物走进艺术和美学还是很有启发的,老少咸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