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继续探讨关于美的问题,不同的是我们从本体开始转向内心。
顺着之前的思路,在前一篇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其实从康德开始,西方美学就已经不再讨论美本质问题了。他压根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去探讨审美时,美感有什么特征。所以其实从康德开始,基本形成一个美学本体论的解构。
那么,什么是美学本体论的解构?
其实就是,关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觉得这是一个不需要再去探讨的问题,或者说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答案、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结果的问题。
那么这其中,对于美学本体论解构的最为彻底的就是奥地利籍英国思想家——维特根斯坦。
在他前后掀起了整个西方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向——语言论转向。整个西方哲学其实有几次大的转向,重要代表最开始是本体论,也就是探讨任何事物的本质问题,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开始,认为现象背后有本质,我们要追问这个本质。
后来人们觉得好像这个本质吧,不太好找,因为人好像根本认识不到本质。所以从笛卡尔开始,人们探讨认识论问题——人认识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也就是说咱先别探讨这个世界有没有本质的问题,咱先探讨人能认识到什么?如果说人连本质都认识不到,你就更别提本质问题了。
但是哲学家后来继续探讨又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探讨认识论问题的时候,甚至我们在探讨一切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用什么东西探讨?毫无疑问,是语言。那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东西能用语言表达清楚,但有些东西用语言又表达不清楚。
于是就掀起了第三次转向——语言论转向——人能表达什么,也就是咱先别探讨人能不能认识什么,咱先探讨人能表达出来什么。那表达不了的东西,我们就不要说,我们先看我们自己能表达的东西。于是接下来围绕语言问题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在这个探讨当中,其实对于本体论产生进行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构。
如果说康德标志着美学本体论的解构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写到的维特根斯坦就宣告着本体论已经基本终结。再往后的美学理论家、哲学家基本上都不再去追问什么事物的本质问题。
那我们先了解一下维特根斯坦及他的主要理论。
他出生在奥地利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他是他们家八个孩子当中最小的,在这个家里面有很多天才在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出色的建树,当然好像这个家里面因为这种天赋也带来了一些精神上的问题,八个里面有三个都自杀了。
最开始维特根斯坦在柏林和曼彻斯特学习航天工程(理工科),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他就发现他对数学和逻辑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他就开始思考,他是不是应该要改学哲学?于是他就去了当时剑桥大学的一个非常著名学者——罗素(又一位哲学大佬)那里学习逻辑学和哲学。
那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维特根斯坦就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不应该搞航天工程,要不要干脆学哲学得了。他就把这个疑问跟罗素说了,然后罗素告诉他,让他写一篇哲学论文,再通过这篇论文判定维特根斯坦到底适不适合学哲学。
于是,在一个月以后维特根斯坦就把这篇文章交给了罗素。当时罗素看到他文章中的第一句话,就凭这一句话,他就断定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搞哲学的天才。就说,你来剑桥大学,跟我搞哲学,别搞什么航天工程了。(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弃理从文案例了。)
接下来维特根斯坦就开始转到剑桥大学学了两年多的哲学。很不幸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得回到奥地利去参军。结果刚参军,他就被抓成战俘,在战壕里待了九个多月。可恰恰就是在这九个月中,他就开始构思自己的第一部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其实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已经用铅笔在笔记本上把大致的大纲和思路都写下来了。等他从战俘营出来后,仅一个月就把这本书写好了。
1921正式出版《逻辑哲学论》,同时也奠定了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界的地位,并且是引发了整个西方的语言论转向。(当然引发这个转向的不止他一个人,但是他是在这个转向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
《逻辑哲学论》是继康德之后天书级难懂的又一本书,这边不建议大家直接阅读(当然如果你想挑战的话,也可以去试一下)。其实这本书背后维特根斯坦有一个很大的野心——他要为人类的语言划定界限。
之前康德那里是要给人的认识划清界限,告诉你人能认识什么、人不能认识什么;到了维特根斯坦这里,他要为人的语言划清界限,告诉大家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在《逻辑哲学论》里有非常著名的一句话:
凡是不能说的,就要保持沉默。
(这本书一共以七个大命题结构全篇,这句话是这其中的最后一个命题。)
写完这本书之后,他觉得他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于是接下来他回到家乡,来到一个小学里面当老师,再也不搞哲学。那这个时候罗素他们肯定不干了嘛,你这么有才的人,不继续和我们一起搞学术,跑穷旮沓里去教小学生?!( 又是被维神的“任性”折服的一天)
后来经过很多年之后,罗素他们终于把维特根斯坦劝说回剑桥大学,并且还顺道开了个后门。肿么说呢,就是要当大学老师的话,你得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就说你首先得写论文。但是剑桥大学就说,你可以不用写,你就以你自己写的这本《逻辑哲学论》作为你的博士论文进行答辩。
不过据说,当时包括罗素、摩尔等当时很多剑桥大学的知名逻辑学、哲学教授都来去当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但是,基本上在场很多老师根本就没看懂他要写的是什么,于是,在答辩现场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答辩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所有的老师相互之间都在讨论这本书到底是在写什么,就没有一个老师敢问维特根斯坦问题的。
到最后,毕竟罗素是维的老师嘛,罗就指着一个教授让他必须得问问题,因为这是答辩。然后这才不得不问了一个特别无关紧要的问题。(所以说有时候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不光学生方,老师也可能会方 因为你所研究的领域,不一定老师比你熟悉)
据说在这次答辩结束之后,几个老师还是一脸蒙圈的状态,维特根斯坦走下来拍了拍一个老师的肩膀说:“以后你慢慢就会懂了,没关系。”
那么接下来维特根斯坦就在剑桥大学里面当老师,他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就有师生对他这本书提出疑惑,后来他就发现在他的这本书当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于是他又写了一本书——《哲学研究》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