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教育对策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教育对策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教育对策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上存在不平衡的心理。多数是由于思想空虚,对自己的前途和方向看不清造成的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上存在不平衡的心理。多数是由于思想空虚,对自己的前途和方向看不清造成的,也有的是由恋爱问题和适应不良引起的……如果我们能把心理工作做在前面,同防病一样,不仅可以避免一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而且可收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效果。

1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医学教育网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轻微的心理失调状态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当一个人面临冲突、挫折而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就可能由于压力大、时间长而引起心理障碍。据调查资料表明:29.9%的学生有心理异常的表现。[1]按照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有:

1.1 学习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而紧张,学习内容较深而广博,部分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反映,如:想学学不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记忆困难,对专业的认识不够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对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等等。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惧怕心理、厌倦的心理、焦虑心理和紧张心理。医学教育网

1.2 情绪心理障碍

1.21 焦虑。大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多源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所遇到的挫折。如:有的同学在中学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昔日的优势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均未得到满足,从而导致挫折的产生,带来情感上的失落,还有部分学生把精力、时间都放在对异性的追求上,当不可能得到对方时,而陷入单相思或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1.22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沉默不语。引起抑郁状态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具体的,但抑郁状态产生之后具有很强的弥散性,使人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都没有意义,具有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采取自杀行动。

1.23 冷漠。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强调,“冷漠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是因为它和爱与意志有密切的关系。恨并不是爱的对立面,冷漠才是爱的对立面。同样意志的对立面也并非犹豫,而是不介入、脱离和不与有意义的事件发生关系。”他还指出:“冷漠乃是情感的萎缩,它开始可能表现为虚与委蛇,表现为不关切与不动心的旁观。”[2]冷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全都漠然视之。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心情平淡,出现抑郁状态,随后逐渐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

1.24 自控能力差。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显得更为自尊、敏感和争强好胜因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导致大学生情绪起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生理、社会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常在情绪体验中得以表现,再有大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对待矛盾容易产生偏激,从而引起情绪的各种因素大量出现。

例1:湘潭大学研究生大三班的A男生,因恋爱关系,(第三者插足)在女友提出与他分手时,一气之下雇了两人将D男生用铁丝勒死。

例2:武汉某一学生从小就品学兼优,14岁就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学习,2002年就在他上大三的某一天,在图书馆看书时不知谁把他的书包给拿走了,他一气之下顺手也拿了别人的书包,但他还没走出图书馆门就被抓住,因而被开除学籍。这说明大学生自空能力极差,遇事容易冲动,把握不住自己,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例3:2004年初在某大学校园里,一个轰动全国的杀人案。马加爵一个大学生,竟然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把自己的4位同班同学杀害。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很单纯,就是同学和他玩牌的时候说他作弊,他很生气,情绪不好,然后产生报复心理,用一种仇恨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其结果是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的一生。这一案件给了我们一个心理警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很多挫折,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这些挫折和压力往往容易造成人格扭曲、变态,进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出现,表现为犯罪或是伤害自己。

1.3 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31 自傲。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对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挑三捡四,盛气凌人。好像自己全是优点,别人全是缺点。

1.32 自卑。自卑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过分看重自身短处,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自己的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形成这种软弱无力的心理品质的原因很多,例如:生理缺陷,成绩不好,能力差,失恋,社会地位低下等。但是,引起自卑感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打击。

1.33 虚荣。虚荣是指追求虚假荣誉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人把荣誉或引起人们的羡慕、赞赏,作为一种生活目标来追求,因而常常不择手段地去猎取荣誉。这种人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嫉妒任何比自己强的人,把别人取得的荣誉视为自己的竞争。因此,这种人总是使自身处于较强的自制力和更强的情感波动之间的矛盾之中,一旦目标、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造成精神过度紧张。

1.4 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完成学业、发展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们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异常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1.41 自我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即我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即我想获得什么利益就应获得什么利益。[3]

1.42 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即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争端,自伤和气。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将事情引向极端,做出对人对已都十分不利的傻事。[3]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对健康下过一个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健康,不但没有躯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4]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面向21世纪的历史重任和让中华民族富强、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重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更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因此,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关心、呵护他们,使大学生能健康成长。

2.1 心理素质教育

人之成才,重在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学习、交往的必备条件。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持有效的智能活动,更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冒险、顽强的毅力、自信乐观、不怕挫折与失败等。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指出:“新的制度需要新的人,并且创造这样的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使得竞争加剧。生活快节奏,造成了一些人的心理不平衡,个人本位的强化加深了某些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难以兼顾的矛盾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受等等。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再加之他们年轻,没有社会经验,思想意志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心理的失衡尤为明显。大量的研究与统计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0%──30%,[5]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精衰弱等,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和身体健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并且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5]通过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以及自身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规律,学会心理调节方法,自觉地、主动地保持心理平衡,以防治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完善,有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

2.2 心理教育的实施

从近几年看,高校德育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发展与创新的探索中,已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领域大大拓宽。政治教育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教育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教育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心理教育承担的任务是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四种教育相互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心理教育既相对独立又渗透在各个层次教育中。人的所有精神活动都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心理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潜能,改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才的质量。具体实施有以下几方面:

2.21 开设心理学讲座及课程。开设心理学课程,使大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与心理保健的途径,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自觉地控制与情绪,懂得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这无疑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也符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还可开设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各种讲座。如:对一年级新生,可开设“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重新认识自我”、“人际关系调适”等讲座;对于中年级学生可以开设“优化成才的心理品质”、“如何开发心理潜能”、“面对成功与失败”,等;对毕业班的学生可以开设“如何选择职业”、“走进社会前的心理准备”、“告别大学生活”等讲座,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现实的能力。

2.22 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高校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途径过程中,要逐步开发心理咨询以及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使部分大学生从困惑、迷惘中走出来。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运用心理理论、方法与技术,对那些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有一定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指导,以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生活态度和自制行为,保持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操,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服务方式形式可多样化,如:通过个别面谈,排解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通过团体咨询,改善大学生的思想压力;通过心理治疗,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

2.23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校园文明建设,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利于同学之间充分沟通、相互帮助、友爱和谐、积极向上的学风和高尚的道德风尚,使大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促使身心全面发展,心理紧张得到缓解。校园的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大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得到磨练,情感得到升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发展更丰富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6]

总之,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应效力的目标,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更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塑造健康心理,是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上一篇: 玮玮道来 - 人格养成和社会情感学习 3:认识自我
下一篇: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