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为什么大众论变成了分众论?

为什么大众论变成了分众论?

为什么大众论变成了分众论?谢邀。无论是大众论(其实没有这种提法)还是分众论,体现的都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随之产生剧烈变化的受众观。首先讲下所谓的大众论

谢邀。

无论是大众论(其实没有这种提法)还是分众论,体现的都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随之产生剧烈变化的受众观。

首先讲下所谓的大众论,我们当下学过的大部分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其实都基于大众传播的视野,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在研究大众传播基础上得出的。比如涵化理论,是格伯纳为了研究电视暴力行为与人们关联、对人们影响最后得出的效果理论;议程设置,麦库姆斯和肖内容分析的是纸媒和电视的新闻内容;沉默的螺旋中意见气候也是传统媒体营造的。

所以这些学者研究的媒体(报纸、电视等等)都是大众传播时代的传统媒体。但什么是大众传播时代,什么是(所谓的)大众论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过了半个世纪以后,工业社会发展成为大众社会--城市开始繁荣,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入到城市,这些人可能来自天南海北,肤色也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出现了系列问题,所以作为典型的芝加哥,有一群学者借芝加哥大学作为阵地进行研究(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此同时,城市的崛起带来的好处就是教育的普及、人口的密集等等,识字率的上升促进了媒体的发展,媒体可以面向更加广泛的受众,更加广泛的受众也意味着受众是一群多、杂、散、匿的人,就像城市将不同人聚合在一起一样,这些受众也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教育程度等等,但媒体为他们提供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才是大众,面向广泛的不同的个体,媒体提供的是一致的内容,媒体为了调和不同受众的口味,往往会选取宏大叙事。

再回到传播学上来,那些学者身处于这样的时代,对于他们而言,电视就是新媒体。虽然我们现在对新媒体的概念与他们不同。

所以说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流动、的历史的概念(韦路),潘忠党也认为应该从代际层面重新认知“新媒体”,防止产生断裂历史的认知谬误。

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那些都只是过去式,没错,因为媒介技术迭变了,我们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了,我们有了我们的“新媒体”,所以受众观肯定也会发生变化。

关于社会结构的可以具体参考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时代三部曲”(这是传播学、社会学的必读之作),总之我们社会从大众社会迈入网络社会,科层式的社会变得扁平化。当下技术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互联网

关于互联网的发展有很多很多,这里也不详细说了,但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出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TOI)。

2008年,苹果推出iPhone第一代,这是智能手机的新纪元,因为苹果内置了许多传感器,能通过上传至后台的诸多数据提供更贴合个人的服务。

再之后,传感器无处不在,我们用的饿了吗,需要传感器定位,滴滴也是,ofo也是,有些关于健康的软件还需要你的日常运动数据,电商平台拥有你商品的浏览和购物记录等等,你的一切数据都被记录,还有社交媒体等等(负面影响暂不考虑)然后他们能根据你的个人信息提供更加贴切的服务。

如今的新闻APP,比较典型的是今日头条,他与你的社交账号关联,然后(通过算法)深入挖掘你的社交数据,根据你的浏览情况总结你的个人爱好,阅读习惯,生活方式等等,然后为你定制一个个人画像,为你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达到精准传播的目的。像以前大众社会面向不同大众提供一致内容并且被大众持续接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即使媒体提供,大众也不再接受了,所以现在诸多媒体都强调信息的适配。

分众其实就是介于大众传播与个性化传播的中间阶段,强调不同圈层受众的差异,然后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分众的传播也叫窄播,而且越播越窄,最后就变成如今追求信息适配的个性化信息的时代了。

上一篇: 节水型小区的主要节水措施有 节水型小区管理制度
下一篇: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2016年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