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是社会结构的成员,并且社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持例行活动的持续实施( Giddens,1976,1979,1984)。该理论关注社会生活的基本循环(递归)。它假设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是由个体的实践以及这些实践的结果构成的( Giddens,1979)。
进一步,该理论研究了:(1)人们创造和形成社会结构的行为的自愿程度(能动性);以及(2)社会结构塑造、约束和实现个体行为的程度,也就是 Giddens(1984)所称为的“结构和行动的二元性”。因此,社会结构既是人们行为的媒介又是人们行为的结果。社会结构也是非预期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结构化理论被描述为雄心勃勃地努力整合社会理论的两种对立思想学派( Callinicos,1985)。它既主张社会关系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Weber,Schutz和民族方法学持有的观点),又倡导社会结构塑造人类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帕森斯社会学和结构主义观点)。
Giddens(1984)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在社会系统再生产中相互影响的规则和资源,通过反复的社会实践而存在或被“实体化”(p.25)。例如,语言规则帮助人们说出句子,同时,说出句子可以影响语言规则。
可以用足球赛打比方( Schneidewind& Petersen,1998)。足球比赛不能没有球员,也不能没有比赛规则和必要的资源,如足球和球门柱。在比赛中,比赛规则和球员必须相互作用才能使比赛进行下去。此外,为了使比赛更安全更愉快,比赛的规则和资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在社会中也是如此,社会结构的规则和资源已经发生了改变。
该理论定义了三种行动(互动),它们与三种社会结构相互作用。人们进行(产生和再生)三种特定的互动:
(1)有效沟通,
(2)行使权力
(3)相互约束。
社会结构有三种类型:
(1)表意性,(2)支配性,以及(3)合法性。
表意性涉及语言的有效使用。支配性涉及对物质和资源的控制。合法性涉及决定行为适当性的道德规则。三种互动分别与三种社会结构相对应(1)表意性与沟通相互作用,(2)支配性与权力相互作用,(3)合法性与约束相互作用。
根据该理论,人们利用结构来帮助自己决定做什么,以及对彼此说什么。然而,人们不直接利用结构。相反,他们使用形式,并且每一对互动结构都有一个单独的形式:
(1)解释模式连接表意性和沟通,
(2)工具连接支配性与权力,
(3)规范连接合法性和约束。
解释模式的形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规则。工具的形式包括能力和才干。规范的形式包括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人们利用以上三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决定做什么和说什么。
人们利用社会结构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而,所有人都不会以相同的方式利用社会结构。每个人根据其在社会结构中拥有的独特地位,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社会结构。有些人在社会结构中能拥有相对较好或较差的地位。例如,与络中的其他人相比,有些人拥有更多或更少的知识或资源。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既能实现又能约束其行为。
社会结构认为个体实施特定的行为或例行活动。例行活动是典型的、习惯性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例行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强化社会结构。如果多组例行活动被深深地嵌入社会结构,那么它们就可以成为“传统”,然后成为“制度”(Giddens,1976,1979,1984)
人们为了获得本体性安全而被激励去实施例行活动,本体性安全包括舒适、有序、压力管理,以及焦虑和紧张舒缓。本体性是指人的存在感。实施例行活动也给予了人们自我认同感和尊重感 (Giddens,1991)。
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有助于跨越时空将人类实践结合在一起。该理论探讨了历史如何以“时空延伸”为特征,意味着由于日益完善、成熟的交流,社会影响可以跨越时空延伸。该理论还根据“在场与不在场”,或面对面互动的普遍程度来区分社会。
为了将结构化理论的概念应用于具体情境,必须进行两种分析:
(1)战略行为分析;
战略行为分析( strategic conduct analysis)包括考察各种例行活动是如何相关和相互联系的;如何通过传统和制度被强化;并且如何能够为个体提供本体性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和尊重感。制度分析包括考察三种社会结构(表意性、支配性和合法性)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调整或互相抵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三种互动(沟通、权力和约束)。通常,互动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和推移而缓慢演变。然而,研究人员应该特别注意那些破坏例行活动、改变传统和制度的事件, Giddens(1979,1984)将这些事件称为“关键情境”。
(2)制度分析;
结构化理论已经被改造和拓展。DeSanctis和Pooe(1994)改造了该理论以具体应用于组织中群体和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并称之为改造的结构化。强结构理论(Sos2005)是为考察该理论的实际应用而发展的,它包括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1)外部结构(行动的条件)
(2)能动者的内部结构(人如何知道和知道什么)
(3)积极行动的能动性(个体何时、如何以及为何使用他们所知的)
(4)结果(外部和内部结构如何被复制或改变)( Greenhalgh& Stones2010)。在改造的结构化理论中结果影响其他三个部分。
对该理论所包含的变量进行测量
1)改造的结构化测量;
2)强结构化理论问卷;
3)规则与资源理解问卷
未来研究建议
(1)考察语义规则、道德规范以及资源的授权和分配在社会中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2)研究影响例行活动产生,从而产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和尊重感的沟通类型。
(3)研究为什么人们不利用组织的福利,如休假时间,即使这些福利被准许的。
对管理者的启示
结构化理论考察了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反过来个体行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社会结构。在企业层面,组织实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和发展的经常性员工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形成了组织结构,并受组织结构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实践变得程序化或标准化。当例行活动被深深地嵌入组织时,就成为传统。传统的集合成为制度。关于表意性(语言)、支配性(资源的分配和授权)和合法性(道德规范)的结构有助于确保员工遵循特定的例行常规。
例行常规的发展要经历较长时间。例如,员工通过实施例行活动可以感到安全并且了解他们在组织中的位置,当他们已经:
(1)被告知规则(表意性结构);
(2)被给予必要的资源(支配性结构);
(3)获得道德认可(合法性结构)。
人们因为寻求安全感、自我认同和尊重,而被激励去实施例行活动。人们常常对例行活动习以为常,而不去质疑这些例行活动是否应该被执行。如果组织希望行为保持不变,那么组织中的社会结构有助于确保例行行为的遵守。
然而,如果组织希望行为有所改变,那么例行活动会妨碍改变的发生。如果期望行为改变,那么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帮助员工改变例行活动,并且改变维持那些例行活动的社会结构。只有满足以下情况,例行活动才会改变:
(1)人们被告知应遵循的规则(沟通);
(2)人们被给予执行新行为所需的授权和资源(权力);
(3)用于执行新行为的新规范被建立了(约束)。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行为又变得常规化,并且这些行为毫无疑问将会继续被实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