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工程”,构建以“责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生动开展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情感教育、责任能力教育和责任行为教育,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情感,培养他们履行责任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和责任担当精神,真正做到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对家庭和集体负责,对祖国和人民负责,对社会和自然负责。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开展学生劳动教育,重点打造“乡村振兴”活动取得实效
1.1“乡村振兴”活动成为大学生了解国情的一项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实践考察团是一个品牌活动,通过组织“日常实践考察”、“暑期社会实践”以及“职业技能”课程考察与社会实践活动,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前往乡村,参观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农村建设,了解中国文化、体验风土人情、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通过品牌的打造,进一步强化了劳动教育特色,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传播和弘扬了中国文化。自2019年5月考察团成立至今,已有20支队伍、1800人次学生顺利完成乡村探索的旅程。使这一活动成为大学生向往活动的“最爱”之一,发挥出品牌的效应。
2020年以来,该项目累计组织了5个团队(生物多样性考察团、推广普通话考察团、乡村振兴调研团、红色文化团、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垃圾分类宣讲团)立足河北、分赴甘肃等地考察,共有上千名优秀学生参加了该项活动。
1.2依托“工作室”占领“劳动教育工程”的前沿阵地
2021年2月以来,在人文与艺术教学楼114开辟“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工作室,确保人、财、物等方面的合理使用,确保“劳动教育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实践沙龙”的形式,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以“服务乡村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的调研和交流活动。
1.3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
一是建立学生—班级一创新创业中心—系部的四级劳动教育工作网络,构建集教育、引导、咨询、干预、转介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二是坚持“学生是活动主体”的理念,设计各项劳动教育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思考和感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创新教育载体,通过开展“扎根基层”、“感恩在我心中”和“珍爱劳动,从你我做起”等班团会活动,让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劳动的看法。
2.以志愿服务、角色体验、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引领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服务与建设,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2.1投身基层,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贫困山区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时代的主旋律,以教育部“三支一扶”计划和教育部语言司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为契机,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好学生职业观、价值观的引导。近3年来,参加到农村基层实践服务的学生达到千人,他们扎根服务基层,为当地教育、农村经济发展等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如2021届毕业生甘肃籍李薇同学放弃了城市的就业机会,毅然选择了到一个月工资只有1000元的边远山区志愿支教。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她说:“支教的生活很苦,但我毫不后悔,我知道基层需要,山区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活动累计受到生态环境保护部优秀组织奖,受到教育部语言司通报表彰一次。
2.2开展助力乡村面貌志愿服务活动
环境艺术系自2019年开始连续3年累计组织千余名学生担当乡村艺术文化志愿者,为乡村村容村貌等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2020-2021年期间,组织100余名学生志愿者克服困难深入学校周边的农村地区,坚守责任,在困境中坚持协助秦皇岛市石城子村完成乡村规划和板栗、苹果农产品开发等项目,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
2.3开展帮助小学生群体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基础教育是我校以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一项扶困支教计划,主要以支教为内容,帮助农村学生实现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梦。3年以来,我校在已经撒播在秦皇岛等地区的2所学校,开展实践育人项目,其中实现了少儿绘画下乡、墙体彩绘等。
三、工作特色与成效
1.“劳动教育工程”深入人心,责任精神注入校园文化
2021年8月,针对“劳动教育工程”的成效促成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春向党强国筑梦国情考察团。本次实践考察团将课程实践与社会服务进行有机融合,入户调查分别就农民增收,农村劳务输出,农村环境保护、城乡充筹发展、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该团队获得秦皇岛市暑期实践先进团队。
2.学生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创新学生科研的重大突破
通过系列下乡活动以及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暑期当地志愿服务工作,促成了师生科研突破。在共青团中央实践育人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德育价值及引导机制研究;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环境类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等7项课题,含学生自主设计的垃圾分类项目获得河北省挑战杯大赛一等奖等40项成果,发表系列论文6篇。实践证明,“劳动教育工程”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效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展和延伸,也是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人生价值的舞台。
3.科学德育评价体系日益完善,责任感教育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学校修订了新的《“五个一工程”实施方案》、《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将德育日常化、生活化,形成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价值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评内容;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两方面统一起来。通过考评的德育加减分,从客观上对学生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即一方面,学生必须遵守校纪校规,规范自已的日常言行,对自己和社会负起责任;另一方面,广大学生的上进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被激发和影响,养成对自我、社会负责的好习惯,强化了学生做人的责任感,变他律为自律,从而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机制的形成。
四、工作经验和体会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是搞好“劳动教育工程”重要保证
在开展“劳动教育工程”期间,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保障了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育人架构,形成“学校主管领导力抓、职能部门统筹、各系为主、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为切实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制定结合学校生态环保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特点,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各类课程中在内的7项涉及学生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工程”真正做到制度化、系统化。
2.坚持“三个结合”是搞好责任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是坚持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突出学校特色。我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秉承“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笃学、致用、绿色、和谐”的校风,已成为我校师生共同的精神指引。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教育”融入学生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受教育,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动出击、善于做好“劳动教育工程”的有效举措
充分运用校报、刊物、校园广播、网络、海报、宣传栏、旗帜、标语、横幅等媒体和形式,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工程”,营造责任教育活动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党员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增强广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并接受普通同学的监督,促使学生党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