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化养老,究竟可不可行,靠不靠谱?

社会化养老,究竟可不可行,靠不靠谱?

社会化养老,究竟可不可行,靠不靠谱?一、美国老龄化现状: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现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7.4,,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二、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比

一、美国老龄化现状: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现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7.4%,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

二、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比,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

1、进入老年社会的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已持续了70年。

2、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3、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美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1、设立保障机构:老人问题管理署、政府老龄问题顾问委员会和社会保障总署。

2、制定、修订法律法规。1935年通过了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法案》;之后又颁布了《美国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提高了社会保障支出津贴,修正了《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取消了强制性退休的法律条文,禁止强制70岁以下的雇员退休。1999年美国政府强调了21世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主张把大部分财政预算盈余投入到社会保障事业。

3、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区别,就在于实行的是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即“受益人同时也是缴费人”,要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必须先要缴费。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法案》。《社会保障法案》实施后,又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老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等,美国老人在职时按月从本人工资中扣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所在单位再配套一定比例,各州规定不尽一样,为老年人构筑了社会保障安全网。

4、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服务网络。美国政府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设老龄局和9个区域性办公室,在州设立公共服务部负责老龄工作,在州及以下设老龄代理机构,在社区设立老龄服务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老龄服务网络。各老龄机构主要承担游说国会制定相关法规,完善老年人保护服务政策和制度,制定和监督实施老年人保护与服务的规划,筹集和划拨老年服务经费,建立和完善老年服务设施等职能。同时,政府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提供老年照料与服务。美国的多数老年服务中心都是由政府支持下的非政府组织承办的。老年服务中心通过一部分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申请基金会与科研经费支持以及向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收取房租和餐费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清洁和代理服务、集中照料、医疗护理、精神与心理辅导、老年就业指导与培训等各方面服务。

5、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大。美国政府主张把大部分的财政预算盈余投入到社会保障事业中。美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和老年服务的投入在政府支出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2007年美国财政开支为例,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占21.5%,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资金为19.1%,两项合计占到财政支出的40%。有关数据显示,养老保险的开支数额占美国社会保障总开支的80%左右,属开支最大的一个项目。

6、提供老年服务与照料,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一是提供居家生活服务。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为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种各样的养老院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最后驿站,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养老机构也会派出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到老年人家中帮助完成日常事务,协助老年人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为减少生病老人的就医时间,节约医疗资源,美国推行医疗高效诊治计划,完善后续医疗护理服务。通过建立康复中心或者上门治疗,为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治疗和关怀服务。住在康复中心的老年人在支付完所有资产和收入后,由政府提供医疗救助。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随着“婴儿潮”一代人逐渐步入老龄阶段,美国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据预测,到2030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老龄人口的增多,意味着退休金和健康投入的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与财政支出面临着更大压力。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使人口结构成为影响养老保障体系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当在职人员大于退休人员的时候,这一体系运行顺利。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也会逐渐增多,而纳税人口却在减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挑战。

2、高龄老龄人口增多,医疗费用支出庞大。2000年美国人均寿命就已经达到77岁。人均寿命的延长使美国高龄老年人口增多,占用了大部分医疗支出。美国政府投入的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口和贫困人口的。而美国老龄人口中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占有很大比例。据统计,这两种疾病占据了大约80%的美国医疗资源。一些弱势群体享受不到医疗保障,美国针对老人和贫穷者的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以及由雇主与雇员共同支付的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不到多数兼职者、体力劳动者、移民以及绝大多数女性雇员。

3、老龄照料服务机构供不应求,针对老年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增多。美国人虽然喜欢独立,但是基于健康以及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原因,仍有40%的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养老机构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高质量服务机构供不应求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设施条件好的照料服务机构,都需要预约登记。老年人基本要等候2-3年,才能入住,有的甚至要等上4-5年。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交通、住房、公共设施建设等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养老社会实践心得体会_养老社会实践报告_社会养老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接近总人口的15%,而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16到65岁之间的人口每年下降250万人。此外,曾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正在逐渐枯竭。根据官方数据,农业依然雇佣了中国30%的劳动力。但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劳动力问题研究方面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蔡昉)相信真正的比例要小得多。一般的农地很小,大概一公顷左右,因此大多数农民不得不在务农以外从事额外的工作,才能维持像样的生活。

二、中国老龄化应对措施:

1、养老金入市

地方养老金通过委托社保基金入市,打通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渠道,其成功运作可作为他省效仿模式,养老金入市增加了买方力量,对市场属重大利好。投资蓝筹股是养老金长期入市的必然选择,因而蓝筹股的需求将得到提升,其地位也将得到稳固。蓝筹股地位的稳定,也会使得原来追逐“坏孩子”的风气得到纠正,市场正气将逐步树立。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报告,有14个省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在2010年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缺口达679亿元,比前一年同期增加250亿元。同时,在仅允许的存银行、买国债的两种投资渠道下,据专家测算,2000年至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总的收益率可能不足2%,低于同期的通胀率。

“不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更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

而全国社保基金从投资业绩上看比较令人放心,成立11年,年均收益率8.41%,高于同期通胀率6个百分点。财经评论人李德林说:“按照现有投资思路,广东地方养老金投资到固定收益产品的比例会更高。”

质疑方观点:

1)中国“养老金入市”立法层次非常低:涉及几千亿元的养老金入市,人社部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却只是无数行政规章的一种,而不是全国人大制定的上位法。

2)中国学者声称“欧美养老金可进股市”是大错特错:美国涉及养老的联邦社保基金,只能投资联邦政府为社保基金发行的特种国债,而不能进入股市、投资房地产开发。

3)由于只投资特种国债,美国联邦社保基金收益稳健:近30年内,涉及养老的OASDI基金历年结余增长65倍,达到27640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OASDI基金总体收益依然高达5.1%。

4)中国股市一直是“赌场”:2007年后,中国股票市场年换手率便开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换手率代表股市“投机”心态蔓延;24年间,上证指数剧烈波动次数,超过道指114年间涨跌幅次数。

5)作为受托机构,全国社保基金会的成绩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2008年金融危机,该机构收益率为-6.89%;该机构之所以享有超高收益率,得益于参与四大行等国企IPO前的认购。

6)全国社保基金会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中国国家审计署报告显示,该机构虽然在个股直接投资中获超额收益,但2010-2013年指数化投资组合亏损69.53亿元,其投资能力令人怀疑。

2、延迟退休

养老社会实践报告_社会养老_养老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养老社会实践心得体会_社会养老_养老社会实践报告

目前的退休年龄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设定的,允许蓝领女性劳动者在50岁时退休,蓝领男性劳动者在55岁时退休。这意味着大多数女性可以领取30年的养老金,很可能比她们的工作时间还长。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表明,到50岁时,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会下降20个百分点。

(注:下文系网传退休方案,仅供参考,具体方案请以官方为准)

以55岁退休为标准,假定每年延长退休时间为6个月,自方案实施起,逐年累计递增,直到达到新拟定的退休年龄。

假如每年延长退休时间2个月,1986年出生的小伙伴退休年龄将为58.3岁,到达新的法定退休年龄前,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将波及90后。按照现有预测,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是65岁。

政府新要求:养老不能只靠政府,养老要靠自己。

民众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

1)加重就业压力。中国每年离退休人员至少有600万人左右。如果延迟退休,就会占用至少600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岗位,这会使中国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中国经济现在处于减速下行阶段,据多家研究机构估算,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减少就业机会约100万。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10%左右下降到7%以下,意味着每年约减少就业机会300万个。一边是经济增速下滑,一边是延迟退休,等于每年“吞掉”900万人口的就业机会。

2)延长退休年龄,一些中年失业者就会长期在贫困中煎熬。近几年,外资企业大规模撤离中国较多,私企大量破产。不少失业者均在40岁以上,很难重新就业。许多50岁到60岁之间的失业者,已经成为无收入者。不少人依靠积蓄度日,希望熬到60岁退休,领取退休金。

三、开放二胎政策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性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 。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放开全面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一般来说,实际生育率是低于生育意愿的,这是因为,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并且现代人抚养孩子的成本比较高,多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很多金钱和精力,最终对生二胎望而却步。“单独二孩”政策受到冷遇,也表明了现在人们生育二胎的意愿在下降。因此,即使放开全面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有些人担心,一旦全面放开生育,出生人数会大幅反弹。确实,由于堆积效应,在全面放开生育后的头几年,出生人数会反弹,但幅度有限。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的生育率不到1.4。在如此低的生育率下,并且未来十年中国生育旺盛期女性数量开始锐减,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全面放开生育后新生婴儿的大幅反弹,而是即使放开,年出生人数还是雪崩式坍塌。

观点:

放开二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问题,但还远远不够。一个国家的生育率如果长期低于更替水平,年轻人口数量不断萎缩,养老困境只会越来越严重。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0年,由此造成的年轻人口亏缺将会长期拖累中国的养老体系。要从根本上缓解老龄化问题,还是要把生育率提高到更替水平附近,最终维持年轻人口数量的基本稳定。这就需要全面放开生育,并在税收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切实减轻育龄夫妇的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孩子,并且养得起孩子。

总评,我们经济进入长期下行阶段,年轻人的面对就业、房贷、车贷、孩奴等诸多压力,如果再加上日益加剧的养老压力,可想而知,压力多么巨大。目前的现状已经是房子买不起,孩子养不起,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阶层压力更大。美国养老保障发展那么多年才有具备现在的成果,但是想象一下美国的人口,再对比一下中国的人口,这两个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美国的老年人服务机构都供不应求,更何况中国!再加上目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固化严重,底层人民的基本保障都是自己奋斗争取,那些老年群体会更加的艰辛,所以社会化养老前景堪忧!

参考源:财政局社会保障司发文,新浪新闻,网易新闻,FT中文网,凤凰新闻,社科局数据等

上一篇: 俄罗斯的发展和问题1为什么俄罗斯难逃衰落与普京执政分析
下一篇: 网红 网红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当网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