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关于网络道德审判向网络暴力演变机制的综述

关于网络道德审判向网络暴力演变机制的综述

关于网络道德审判向网络暴力演变机制的综述根据对国内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献的检索结果显示,有关网络道德审判和网络暴力的文献共有约1800篇。纵观学术界大多数研究

根据对国内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献的检索结果显示,有关网络道德审判和网络暴力的文献共有约1800篇。纵观学术界大多数研究,都从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分别集中于讨论网络道德审判或网络暴力各自的形成机制、影响和治理对策,已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综合已有文献,网络道德审判向网络暴力的演变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观点:

社会环境:​

1、网络是一个最能实现民主的地方,也是一个最不讲究负责任的地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民众提供了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和普及,言论自由真正开启且开始被无限制地放大,公众依赖于网络表达其意见和意志,每个人在网上都可能成为别人交流的目标和对象,公众人物和常在网上发声的人更甚。人们利用互联网匿名性的便利,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标榜自己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在进行正当的舆论监督和道德审判。行使自由却没有任何责任,就导致了自由的滥用。当表达的自由失去底线,原本正常的争议和批评就有可能演化为网络暴力。[1]

2、大众还不清楚如何对互联网这一双向传播系统的言论进行规范。

随着道德失范事件被曝光于互联网上并通过网络双向传播,出现公众号带节奏制造舆论、发布与事实不符的偏激的报道等现象,言论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网络道德审判的言论越来越具有煽动性和迷惑性,异化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网民在信息不完整、未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容易被舆论或谣言煽动,对当事人的声讨超越了匡扶正义的合理范围,引发集体性的网络暴力。 [2]

3、政府对于网络监管不力,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现行的网络立法尚未对网络道德审判与网络暴力的法律边界加以界定,传统的法律规范更不足以解决两者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网络道德教育这一领域几乎空白,网络道德审判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界,网络暴力处于互联网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盲区。[2]

4、网络服务提供商忽视自我约束。

由于管理缺位,有的网站和论坛想通过事件炒作达到聚积网站人气的效果而忽视了网站管理者所应承担的管理责任和道德责任,给予凭空捏造事实的言论支持。网站刊登失实的东西却居然更为火爆,导致在其纵容与推动下, 网民言论不受约束,规则与法律的屏障显得苍白无力。[3]

个人心理:

1、网络时代可能出现一边倒的舆论氛围和大众意见的暴政。

在群体化行为的影响下,众多网友缺乏独立思考判断和理性分析能力,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没有目睹事实的真相,没有尽可能追溯事件本原。因此不了解事情的复杂性,或许还没等事实确凿就妄加批判,常常“一边倒”,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有盲目跟风和过激倾向。在对待具有两面性的事件时,他们只相信自己认为的真相,不断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对发表评论的逻辑和内容不会分析,也不会反驳,发表观点没有基于事实和合理的逻辑,导致网络道德审判向网络暴力的演变往往以一种无需事先约定的群体性方式出现。[1]这种舆论氛围可能遏制其他不同的正确观点的表达,特别是少数人观点的表达,从而容易使社会陷入少数人的自由被多数人所践踏。[3]

2、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理性欠缺。

人们原本的阴暗面在现实社会的约束下很少展现,而到了网络这样一个自由的地方就得到充分的爆发。从网络道德审判到实施网络暴力的人,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情感受到压抑而不能表达,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因此将不满的情绪及邪恶的想法在网络中暴露出来。[4]部分网民在表达自己正义声音的同时,非理性的负面情绪也开始蔓延和滋长,导致他们的言论只是在非理性地泄恨。他们打着正义的幌子来发泄个人情绪,对当事人的审判,更多地表现为自身情感的宣泄,常常忽略了其行为本身。当他们在集中攻击一个人时,基本忘记了当事人作为人的尊严以及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基本权利。[5] 当一个人仅仅借着情绪来思考和表达问题,而不是用理智和理性去分析和判断问题时,往往可能已在不知不觉中实施了网络暴力。

3、网民打着护卫道德准则的旗号以暴制暴。

当有人犯了道德上的错误却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时,部分网友在促使道德失范的人回归道德底线的过程中,对自身行为过于放纵,忽视网络与现实的区别, 忽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导致本来属于网络道德审判的评价越来越不分善恶,全凭喜好。当道德和法律的边界被突破,声讨溢出网络, 愤怒的群情以道德制高点的优势转向现实生活和私人空间,恐吓甚至攻击就可能涌进现实世界,演变成网络暴力。[5]

4、网民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

参与网络道德审判的网民认为,尽管已经有关于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定,但法律不可能惩处这么多人,特别是事件当事人违背了社会道德的情况下,网民更会强烈地表达自认为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并且觉得自己的做法理所当然。在这种心理暗示下, 网民纷纷发表一些非常不恰当的、具有攻击性的言论,反对一切跟自己不一样的声音,使网络暴力不断升级。[6]

结论

从以上观点综合来看,网络道德审判向网络暴力的演变机制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更充分的深入研究,涉及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稍微缺乏,有更多因素值得我们去探索。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是社会阶层是否影响网络道德审判和网络暴力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历史文化土壤是否影响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再次是心理学方面是否还有导致网络道德审判向网络暴力演变的因素;最后是网络道德审判与网络暴力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

[1]戴颖洁.道德审判止于公民隐私权之始——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网络环境的法律治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01):37-41.

[2]林翎.网络道德审判规制[J].东南传播,2008(10):58-59.

[3]葛艳玲,郜延华.网络“道德审判”之反思[J].东南传播,2007(08):46-47.

[4] 石丽娟.浅析网络社交媒体中网络暴力的传播心理及其监管[J].科技传播,2018,10(19):126-127.

[5]钟志宏.人肉搜索:道德审判还是网络暴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154-155.

[6]杨景,冯湜.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以“江某刘某事件”为例[J].今传媒,2018,26(08):25-26.

上一篇: 人口出生率下降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根本原...
下一篇: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