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公元前纪事——浅谈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变迁

公元前纪事——浅谈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变迁

公元前纪事——浅谈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变迁按尤瓦尔·赫拉利所说,大概是公元前7万年“我们厚颜无耻把自己称为智人”1的原始人算是所有人类的祖先。

公元前的中国可看做四个社会形态和两个阶段变迁。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到氏族部落社会的变迁是自然的发展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按尤瓦尔·赫拉利所说,大概是公元前7万年“我们厚颜无耻把自己称为智人”1的原始人算是所有人类的祖先。他们先后迁徙到世界各处,在6万年左右来到中国。来到中国的智人,在经过几万年的演化后“大约从四五万年前开始,我们的祖先从古人进化到了新人”2。正是这些在中国土地上生活了两三万年的“新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原始人”了。

封建社会的好处_封建社会的利与弊_封建社会的好

这个时期的“新人"还是过着很原始的生活,不过人类群居生活早就源于此时,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原始社会的人类便开始合作捕猎,平均分配。“人生而平等”是原始社会最确切的写照。形成这种原始社会的原因在于生产力只够解决温饱,没有剩余价值,他们还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来改造世界及思考人生。这也是区别原始社会和氏族部落社会的根本之处。

原始社会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原始人类用几万年的时间提高生产力,扩大生活领域。一直到“不再过着到处为家,以渔猎为生的流徙生活,而是比较安定的居住在平原上"3。

在人类发展史上总有那么几个重要的“节点”决定了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比如火的利用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了明显不同”4。而“定居在平原上”也是这么一个重要的“节点”。

平原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很显然的,农业在平原得到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畜牧业、手工业都在发展。 “定居在平原上”是部落社会得以发展的大前提。

“社会形态”一词的出现已经是很近代的事。用一个近代的概念去概括远古时期的社会样貌,进行形态划分当然是不能一刀切两半。两种社会形态在变迁过程中是存在过渡关系的。对此有历史学家提出了“量变”和“质变”的说法。在这一段时期,代表原始社会的若干现象还在继续,而代表氏族部落的若干新因素正在形成。当新因素超过旧现象,社会形态就从此改变了。

氏族部落社会

定居平原之后的生活区域自然形成了村落,村落组成了部落。氏族部落社会早期的形状慢慢形成。

第一次形成如此大的社会组织,人类的领导者就自然产生了。领导者的出现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从此往后的历史都是围绕着领导者来讲述的。接下来出场的是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部落领导者——“皇帝”姬轩辕。

封建社会的好_封建社会的利与弊_封建社会的好处

传说姬轩辕生活在公元前2500年的黄河中下游,这一时间的这个地区刚好和龙山文化吻合。也许姬轩辕正是龙山人民选举的“人大代表”。既然如此,早期的部落首领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近亲灵长类动物情况来看,人类首领的产生必然存在一个暴力争夺阶段。但是,随着人类的智力提高,经过漫长的发展,人们终于发现用和平推选或自然继承的来产生自己的首领”5。这就说明部落首领从对决到靠大家选举,禅让或继承来产生。但是想要成为一名首领,从来都是要有过人之处的。传说姬轩辕是个发明家就证明了这一点。而大禹治水有功,舜就把位子禅让给了禹,也是理所应当。

广义上讲,氏族部落社会是从仰韶文化开始,直到周朝初期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后消亡的6。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文字记录,都说明了仰韶文化是部落雏形时期,而到了先周时期依然存在氏族的影子。总结来说,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是先出现了无数小部落,后发展到多个强大部落,最后由最庞大的部落领导若干部落的过程。大约在仰韶文化前后,无数个部落生活在自己的区域内相安无事,随着生产力发展,部落间有了财富差距,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部落战争产生出几个强大的部落。庞大的氏族部落面临部落多,分布广的管理问题,一个叫“国家”的管理机构慢慢形成。

封建社会的好处_封建社会的利与弊_封建社会的好

关于奴隶社会是否存在中国古代,上世纪历史学家曾有争议。一般来讲,古罗马是被肯定的奴隶社会。而东亚各文明并不是奴隶社会,只是存在奴隶制7。奴隶的来源主要有俘虏、罪犯以及难民。这些奴隶做着最下等的工作。但是奴隶的数量还是相对少的。从事劳动生产的被称为“众人”,众人不是奴隶,他们劳动生产并给首领纳贡。耕地属于部落首领,但他们的人身是自由的8。上层阶级家庭里的侍役、奴婢,这些人在上层阶级的家庭里”当仆从,供使唤“。这层关系属于“家庭奴隶制”9。因为奴隶制属于经济范畴,奴隶存在的数量和范围不足以将氏族社会的性质改变为奴隶社会。本质上,奴隶是阶级分化的产物,奴隶制是阶级压迫的形式。奴隶或许存在于整个氏族部落时期,甚至更长远。

第二阶段:封建社会到集权专制社会的变迁是人为的构建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顾明其意既是分封建立的社会。这种社会形态主要体现在先周到汉初。周族是个很古老的部落,《史记》说后稷为周始祖,而“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10。先周早在尧舜时代就以小部落的身份默默耕耘,殊不知未来的世界已是他们的。当各部落还在歌舞升平的时候,周族已经开始把自己的族人分封到各地,作为屏藩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11。“周人这种政策本来在灭商前早已有萌芽,不过由于地方不大,影响和作用都很小"12。不管怎么说,封建社会已然来临,就在周公摄政的那一刻。

如上文历史的“节点”,这里再次出现。这次的“节点”是周公旦。封建社会正式成型在武王灭商,周公摄政时期13。封建社会区别于前两个社会形态在于:前两者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社会对“秩序”的概念相对笼统。虽然阶级早已形成,压迫已经存在,然而制度尚未系统,管理还未统一化。而封建社会则是人为系统的构建了等级制度,用来维持社会秩序。封建制度的建立是庞大社会需要有效管理的结果。梁启超有说“大同统一之治,则未有不以宗法封建为之阶者”14。所以周公拿出自家古老的法宝——封建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三监制为辅助,一系列明文法制将周王朝自上而下组成阶级森严的封建国家。封建制度自此成型,即是天下一王,分封诸侯的新世界。

封建社会的好_封建社会的利与弊_封建社会的好处

统治者以他们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制定完全符合当下统治的法律制度。周公的方案显然是成功的。在他七年的执政期间外征内修,蓬勃发展。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周公的政策成效则显于“成康之治”,可谓“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15。

谚语云物极必反,月盈则缺。事物发展到顶点,若不改弦更张,及时修正,势必要走下坡路的。封建制度的弊端如今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整个帝国就像是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儿子各个娶妻生子,他们对于父母,他们彼此之间,难免行迹稍微疏隔。到了第三代,祖孙叔侄,堂弟堂兄之间背后的闲话。到了第四第五代,这大家庭的分子之间就会有愁怨,有争夺,他们也许拌起嘴,打起架甚至闹起官司”16。自武王灭商到平王东迁,西周三百年十二代十四王。这段时间内发生任何家庭矛盾都是正常的。周朝分封的诸侯只对周王朝纳贡和服役,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自治17。君臣关系是松散的,容易解体的。三百年河西,周王朝由盛转衰,诸侯国日益强大。

时间来到公元前770年。从这一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为东周,史称春秋战国。此间五百年,战乱不息。生活在战乱的人们思考这乱世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一时间诸子百家,先后争鸣。事实上也正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大融合组建了集权专制社会的整体框架。

集权专制社会

“诸子百家"就像今天的学科分类一样,根据每家的思想和处世不同归纳分类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汉书·艺文志》又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法、道、墨、儒、阴阳、名、杂、纵横、兵。是比较为人所知的。而对集权专制社会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当属道、儒、法三家。

封建社会的好_封建社会的利与弊_封建社会的好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到底有多混乱,举一例:春秋时期有位卫宣公,他偷了老爹的小老婆夷姜,生了孩子伋,伋长大后,宣公给伋从齐国取了老婆宣姜。但是,宣公看见宣姜很美,便纳为己用了。宣姜给宣公生了俩儿子寿和朔。因为太子之争,宣公听了宣姜的枕边话,把自己的大儿子伋杀了18。看看吧,父子如此,何况君臣。

孔子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说要建立君臣父子的上下级关系,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侍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忠以君"。孔子先为统治者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确定君臣父子的关系后,紧接着告诉世人要做君子。继而对什么是君子,君子该怎么做,一再阐述。这些对君子的阐述正是“仁”和“礼”的体现。以伦理关系为骨架,用“仁”和“'礼”作为关系的支撑,就是孔子的救世之政。

与孔子同时期的是道家的老子。《老子》一书,公认的深奥晦涩。一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公式简化,既道生万物,道既万物。反过来讲,万物既道。试着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什么都不做但又什么都能做。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可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治”便是道家的治世方案,更是后世君王的理想追求。

商鞅算是法家最著名的人物,他的变法使秦国最有效的走上集权专制。秦国的逐渐强大,彰显了集权专制在战争年代的优越性和正确性。

孔子曰仁,孟子讲义。“仁、义、礼、智”在孟子这里有全面的讲述。当孟子对告子说“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后世会有另一位大儒对此表示异议。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家的集大成者。在《荀子·性恶》直抒到“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并批评孟子说“孟子日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从而得出的结论“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后借古者圣人之口说“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看得出战国后期的荀子已经重视儒与法的结合。

在战国末期,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却教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为何?自然是这场关于人性之辨。按易中天老师所说,荀子的人性之恶是人性有恶,而韩非的人性之恶是人性本恶19。主张人性有恶的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荀子老师的意思是对人性的恶要待师法正,得礼义治,起礼义而制法度。但是学生韩非则抛弃了“起礼义”,听从的只有“制法度”。若是人性本恶,由人而治显然不如依法治国。韩非的这个出发点是现实的,深刻的,长远的。

首先韩非不认为儒家的理论能够治世,他说“民者顾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举例孔子,说他是天下圣人,但是在鲁哀公那里做臣子,是因为”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而道家的“无为”在韩非这里也有另一层面的解释。韩非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因为“道在不可见”,所以要“用在不可知”。他告诉君王要“虚静以待”,“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达到“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的效果。韩非还总结自家前人的法,术,势,将法家的思想更加完善。作为先秦最后一个思想家,韩非有批判有继承的将各家学说总结汇成了自己的法治理论。

法家思想使秦国走向集权专制道路。而秦国灭掉各诸侯的过程,正是一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全国统一。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所有事宜皆听于皇帝。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正式形成。

待到汉武帝时期,公元前最后一位大儒董仲舒。他上书汉武帝说明儒家学说治世优点,自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作为政治家,一面听取董仲舒的建议,奉主张伦理关系的儒家为正统,暗地里则用法家的一套制度维护统治。 中央集权专制社会至此成熟。

自从原始人类居住在平原上,便是人类发展前进的开始。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生产力得以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丰富的物质慢慢变成了剩余价值。而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使社会划分为两个对立阶层。从原始的“人生而平等“到阶级的出现,人类用了大概四万年的时间。这段发展历程是没有主观意识,缓慢而自然的。

封建制度在本质上是统治者维护自身阶级利益的产物。周公旦的分封制维系了西周三百年的统治。春秋战国的战争更是统治阶层间剩余价值再分配的内部斗争。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士人”也加入了这场社会变革中,而且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是这些“士人”以及统治者们五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使社会走向集权专制。

封建社会的好_封建社会的利与弊_封建社会的好处

封建社会的好处_封建社会的利与弊_封建社会的好

上一篇: 宁海扎实推进清廉社会组织建设
下一篇: 干部政治学习和廉洁自律情况汇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