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与党员形象建设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与党员形象建设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与党员形象建设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党员形象建设,免费阅读,领导科学

的方向和目标,在随遇而安中盲目生活;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认同危机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表现,会影响社会共同价值理想的建立,影响社会的凝聚力,不利于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从而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党员认同危机也是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党员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变动的反映。党员自我认同危机是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表现出行为的无方向感和无目标性。一些人在履行党员义务的过程中出现虚假性、表演性和矛盾性的行为,丧失了党员模范行为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会严重影响党员对党的评价,影响党员对党的忠诚度,使其对政党的道德标准、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产生怀疑。如果一个执政党不能在党员中形成高度的认同感,就会出现政治的不稳定性,其执政的合法性也会降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形成,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中历史选择的必然,它一定是建立在全体人民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其政治合法性就会动摇。不能很好地解决党员认同危机问题,将严重影响党员的组织认同和责任意识,影响党员义务的履行。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出现,会使党员对自身角色扮演产生盲目性,对党员行为标准产生模糊性。所以,党员身份认同危机必然影响党员形象建设,会对党的建设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党员形象和党的形象密切相连,一个政党的形象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精神风貌在民众中的总体印象和看法,而这些都是通过党员的行为直接影响民众而产生的。所以,党员的个人形象会影响党的形象的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的树立需要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党员认同危机会导致党员角色不清,责任意识下降,主动性缺失,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党员认同危机会使党员在行为中不能以一个党员的身份去审视自己,容易把自我混同为普通群众,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党员只有树立起良好的自我身份认同,才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才能区别于一般群众,不但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干好,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服务而不会有怨言,才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去展示自己的形象。一个执政党能否获得民众的认可,取决于其能否为民谋利,能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为民的党,正是因为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才使其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如果广大党员不能牢记党的宗旨,想问题、办事情不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会玷污党的形象,最终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党员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个体自我审视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认同的形成也必然是在社会影响下不断建构的过程。伴随着个体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改变,认同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党员认同危机的产生也是与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利益分化有关系的。在个人角色多元化和社会地位多层次性的社会中,自我认同就会失去稳固的基础,人们面临多种社会选择,使得认同也具有多元选择的可能性。这样,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认同就会存在相互交叉、相互冲突甚至相互矛盾的选择。

三、增强党员自我身份认同的对策

增强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是党员形象建设的人心工程,没有广大党员坚强的自我身份认同,党员的形象建设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必

党员形象是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综合表现,既指群体层面的形象,也指党员个体的形象。本文所研究的党员形象主要是指党员个体在思想和情感的支配下,按照党员标准履行自己职责的综合表现。研究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就是从个体心理机制方面分析党员形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党员内在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任何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与他人结成现实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其生存和发展,并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个人的认知状态是与其生存状态相关联的,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其性质、属性和地位的,这种主体的价值来自对对象性活动的认可和承认。主体意义感的缺失是自我责任感丧失的重要原因,找不到自我的稳定状态和自我价值的人就会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产生认同危机。党员作为社会主体性的存在,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角色,必然受到其经历和时代特征的影响,各类不同主体的党员由于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不同和变动,认同的连续性就会出现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党员的自身形象。

一、认同与党员自我身份认同

认同主要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弗洛伊德把认同作为一个人试图与他人相一致的心理要求,是主体与客体的趋同,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个体层面来看,人的“认同同时表现为两种面相,即‘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前者指涉‘存异’,即‘自我证明’(self-verification)和‘自我预期’(self-efficacy);后者指涉‘求同’,即‘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以美、德、日三国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自我认同是自我同一性的表现,是自我在不同的时空跨度下,对自我的整体性、连续性、一致性的认知。如果没有变化,认同问题就不存在;如果发生了变化,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角色,是和一定的权利、责任、义务相联系的成员资格。党员身份是一个社会成员在特定群体中先进性的代表,加入政党意味着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拥有党员权利。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是指党员自己对党员这一身份角色的态度和价值感的认同,包括是否感到党员身份的权利与义务,是否感到党员身份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是否明确党员应有的行为等。党员自我身份认同主要体现为组织认同和责任认同。组织认同是责任认同的基础,责任认同是组织认同的表现。党员首先要有组织认同,组织认同意味着要忠诚党组织,严格履行党员责任,遵守党的纪律,把组织目标内化为党员个人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党的事业中去。责任认同就是在理解党员义务基础上的行为自觉。一个党员如果没有责任认同,即使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

二、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及原因分析

认同危机已成为现代性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宁静和恒久不复存在,人没有确定的意义感,于是,在价值重构的过程中认同出现了反复。因此,认同危机是一个现代性现象,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从个体来讲,不能够建立起自我稳定的社会意义感,从而失去努力

须在全体党员中形成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把党的宗旨内化为党员的精神动力,外化为党员的行为方式。

第一,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一党员的认识。要通过加强教育,使党员做党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克服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开拓进取,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做到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第二,增强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在自我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党的活动中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是增强党员主人翁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党员主体地位不足是导致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主体地位缺失会降低党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无法感受到自己就是主人、就是党的主体,从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主体地位缺失还会导致党员权利意识淡薄,缺乏积极的参与精神,使党员失去存在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淡化自己的身份意识。

第三,建立不同党员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广大党员都有表达自我利益诉求的渠道。社会利益分化必然表现为不同党员群体利益的分化,这就需要建立有利于不同党员群体进行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满足他们的正当利益需求。如果渠道不畅,就会使一部分党员的利益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加剧利益分化,使其感到自我身份价值感的缺失,产生一种被剥夺感,进而产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因此,必须尊重每个党员的权利,创新利益表达方式,疏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建立不同党员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第四,以党组织的先进性促进党员的先进性建设,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党组织是凝聚党员力量的核心,党本身的先进性是实现党员认同的根本动力。要教育广大党员认识党的历史,理解党的崇高性和先进性,使其在党的怀抱中体会党的温暖。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消除党内腐败,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切实保障党员的权利。只有这样,广大党员才会在党组织中体会到一种崇高感和归属感,使乐于奉献成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才能够真正实现。

[注:本文是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员认同与共产党员形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B10BDD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上一篇: 理性选择校外培训告家长书
下一篇: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和历史任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