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社会变迁第一节社会变迁的含义和类型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现象和过程的总称。它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第一节社会变迁的含义和类型社会变迁的类型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主要有: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社会进化、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无计划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一)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是社会学中最早出现的社会变迁理论。这种理论是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运用到社会中来。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和文化具有渐进的趋势,总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进化导致社会和文化的分化、复杂化和进步。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历史是周期性地重复变化的。循环理论把社会的多次交替的变动看作是一种重复,认为社会历史就是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循环摆动。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调节的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一部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甚至会改变整个系统,造成一种暂时的平衡失调。但均衡论认为,社会现象的变化、发展总是趋于均衡、稳定的,社会只有渐进、进化而没有质变飞跃。
均衡是绝对的,不均衡则是暂时的、相对的。社会均衡论是一种功能主义社会变迁理论。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反对均衡论基础上的,它认为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不是经常处于稳定的状态中,而是处于冲突状态。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不是协调一致,而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团、集团与集团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争斗。因此,导致社会变迁的是无休止的利益、权力之争。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力图用自己创立的结构化理论来解释社会变迁。他批判(解构)了以往结构决定论的、进化论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认为它们是把人类历史强塞到一个模型里面,而这些理论常常与一系列站不住脚的支点相联系。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历史并不是按照进化论的既定模式展开的,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具有反思性,即利用对历史的确定认识来进一步促进变迁。这种人类能动性的思想也是对其他社会变迁理论批判的基础。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理论工具。其主要观点有:(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2)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带来建立于其上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变化。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意识及其冲突的根源在于物质生活中的矛盾。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3)阶级斗争或阶级关系变迁是直接推动阶级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动力因素。(4)社会变迁具有整体性特征,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变化。(5)人类社会的变迁在总体上具有发展的特点,即由低级社会向更高级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6)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变迁有着重大影响。人们不仅要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而且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变迁和发展。(7)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呈现出由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形态也呈现出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的发展规律。但东西方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过程有着不同的特点。第三节社会变迁的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的,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不断引起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第三节社会变迁的因素我们承认生产方式是最终决定社会变迁的因素,但整个社会的变迁还有赖于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生产力总是通过生产关系才能对社会产生作用,而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又总是表现为阶级关系的。
因此,推动阶级社会变迁的实际或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有什么样的阶级关系和性质,就有什么样的社第三节社会变迁的因素自然环境始终是影响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差异。其次,纯粹自发的自然力量即原始自然环境所引起的社会变迁。第三,由于人类参与而形成的“人化的自然”所引发的剧烈的社会变迁。第四,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环境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方式第三节社会变迁的因素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这是社会变迁的经常性的社会内容。社会成员的继替可分为领导集团成员的更替、组织成员的更替和代际继替。第三节社会变迁的因素文化的变迁有着极其广泛的内容,它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东西的变迁。主要可包括意识形态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科学技术革命、社会制度变迁、文化传递、文化传播、文化融合等。人类社会要维持下去并求得发展,必须首先满足人们的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即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些社会需要的增长,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条件。社会需要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社会变迁,而是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环节。新要素的产生和导入就是这样的中介环节。
新要素,用我们习惯的说法叫“新生事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新思想、新活动、新经验、新理论、新技术都是新要素。不管新要素是在系统内部产生的还是从系统外部导入的,都要经过传播和扩散才能形成社会变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新要素的传播和扩散是社会变迁的具体途径。社会需求的存在,新要素的产生和导入,新要素的传播和扩散,这些只是社会变迁在现象层面的启动和运行过程。从社会的结构功能角度来考察,社会变迁实际上就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交替进行的过程。所谓社会分化,就是指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的分割、互动关系的增加和功能的分化,它标志着社会复杂程度的提高。所谓社会整合,就是指通过制度、组织、价值体系等连接纽带把各种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社会具有更强的维持生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社会发展是正向的社会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最基本的形式和总的趋势,它表明一种社会进步状态。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方向性、目的性、合理性、整体性、多样性和阶段性。社会发展的类型主要包括:内因性发展和外因性发展;早发展和迟发展;不协调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观的演变经过的阶段有: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基本需求发展观”,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它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它的特点是:理性设计;专家参与,系统规划;规划主体多元性。社会指标是在某种理论指导下对一定时期社会状况进行设计的统计数据,用来作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易于解释的指数,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 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社会指标的 类型主要有: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投入指标、生 产量指标与产出指标;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 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社会指 标的功能表现在:系统地反映社会状况;监测社会变化; 预测与计划社会变迁;对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等 社会现代化主要是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它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 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 社会变迁过程。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经济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城市化、 科技化和人的现代化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持续性、剧变性、系统性、西方化与本土化、交织性、 全球化、趋同化与多样化、功过并存等。
社会现代化的 类型主要有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社 会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有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 系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讯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 识的日益增强。全球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 它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质和特点。全球化的理论主要有沃 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斯克莱 尔的全球体系理论以及吉登斯的现代性后果理论等。全 球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政治全球 化的影响、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现代 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为挑战与机遇并存。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向后现 代化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则在全力实现现 代化。中国社会现代化有着发展中国家共同的 特征,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