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9-07-06作者简介:郭冉,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学和社会学量化方法研究。Sep.,2019Vol.27 No.9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2019年9月第27卷 第9期新中国成立70年人口流动的社会变迁郭 冉(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732)摘 要: 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形式也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前,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主要力量是行政力量;改革开放后,市场力量逐渐成为驱动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力量,流动人口总量也大幅增加。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形势出现了新的转变:第一, “内陆 沿海”地区的流动格局在逐渐松动,人口出现了向内陆地区“回流”现象;第二,青壮年成为流动人口的主力,并倾向于长距离、跨省流动;第三,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的动因是工作和就业,属于发展型流动;第四,流动人口越来越倾向于常住某个地区, “流而不动”成为新的特点,且存在个体流动向家庭流动转变。此外,改善流动农民工的权益,消除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区隔,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等,也成为我国当前人口流动形势下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在政策制定和经济规划方面统筹协调,关注重点人群,更好地服务流动人口各项工作。
关键词: 市场力量;新时期;流动人口;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9)09-0097-10人口迁移和流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人口变迁的现象,也是一个衡量历史、社会和经济变迁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经历了快速的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相应地,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并深刻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前,行政力量是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调节力量。人口迁移和流动需要服务于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愈加频繁,由于长期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的分割,也出现了独特历史背景下的“流动人口(flouting people)”(Fanetal,2011)。尽管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城市管理、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但也为我们未来的城市、社会治理和人口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历史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其现状和未来面对的形势与调整,并进一步为未来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研究和服务做出贡献。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人口迁移的进程紧密地伴随着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流动经历了相对自由时期、严控人口迁移时期两个阶段,也经历过三线建设、知青上山下乡等历史事件。除了1949—1957年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1958年开始,人口的流向就发生了“逆向”流动 — —从城市到农村。在此时,行政力量是人口迁移流动的主导力量。(一)1949—1957年:人口迁移相对自由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相对自由的人口迁移政策,允许居民自主迁移。1951年和1953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和《关于建· ·9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