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质生活首先就是人们为了生产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资料 食物、衣服、房屋等等而从事的劳动活动。这种活动是永恒的、自然的需要,是社会存在本身必备的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1]。
生产过程的自然物质前提,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另一方面是人口,但是,尽管这些自然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加速或推迟社会发展,但它们并不是历史过程的基础。在同样的自然环境当中,可以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而人口的密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起着不同的作用。人和动物不同,不是消极地适应外部环境,而是积极地影响环境,通过劳动来谋取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使用和制造专门的工具则是劳动的先决条件。
社会不能任意选择这些工具。新的一代踏上生活道路时,总是接受由前代人们的努力所创造的生产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来进行生产,人们只是逐渐地改进和改变这些工具。社会不能拒绝这些工具,返回到过去的劳动工具,不能拒绝拖拉机而用古代的木犁,拒绝机器工业而回到中世纪手工业者的原始作坊,因为,这如果不是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灭亡,至少也是由于缺少物质资料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而使大多数人遭到灭亡。
同时,劳动工具的发展是服从一定的顺序的。例如,人类不可能由石斧一下子就过渡到原子发电站。每一种新的改革和发明都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完成,都必须依靠以前逐渐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依靠本国的或其他更先进国家人民的劳动技能和知识。
但是,劳动工具自己并不能发挥作用。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劳动经验从而创造并运用这些工具的人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人们用来创造物资料的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以及在一定的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的人,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并不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全部内容。
实现生产的并不是孤立的人,不是荒岛上的鲁滨逊。生产永远具有社会的性质。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彼此之间总是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每一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即便在历史的初期阶段,人们为了生存也必须联合起来,借助于最原始的工具,在同野兽、自然力等等作斗争中来谋取生活资料。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部分人同那部分人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只是日益加强了。例如,自从手工业出现后,农民就依靠起手工业者,手工业者彼此之间也相互依靠,同时也依靠着农民和其他人。这样,生产者之间就发生了多方面的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不仅限于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劳动的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下面我们会看到,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全部或主要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脱离开直接的生产者而集中在少数社会成员手里。这时,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生产者之间如果不保持一定的关系,生产者和劳动工具就不能结合起来,生产过程就不能开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成为阶级的关系;阶级就是人们结成的大的集团,在这些集团中,某些集团占有生产资料,并且攫取另一些完全或部分地丧失了生产资料而被迫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劳动的集团的劳动成果。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阶级并不劳动,但是他们占有工厂、铁路,因此能把工人的劳动成果攫为己有。而工人,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只能靠出卖劳动给资本家来谋生;因为他们丧失了生产资料。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又叫做经济关系、财产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人们的生产关系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具有物质的性质。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性质决定的。例如,在原始社会里,就不可能有奴隶占有制的经济关系。第一,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木林,石斧)极其简单,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制造,因此,这种劳动工具的私有制是不可能的。第二,谁也不可能剥削别的劳动者,因为在当时的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人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刚刚够自己维持生活,在体力上不可能养活寄生阶级。
仅仅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到,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和生产力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处在一定的统一中。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统一用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来表明。
注:
[1]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1955年莫斯科中文版,第2卷第162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