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的别名为:黄蜂、马蜂、地王蜂(广西)、地龙蜂、红头蜂(云南、贵州)、大土蜂(台语);台湾大虎头蜂;中华大虎头蜂;黑腰蜂(云南、贵州)。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的丛林中。胡蜂是黄蜂的一种,是膜翅目细腰亚目,过去称为针尾亚目中胡蜂总科的统称。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在中国分布甚广。
雌、雄蜂主要差别为:雄蜂腹节和触角均较雌性多1节,很多种的触角端部节常弯成钩状;雄蜂腹部末端有一雄性外生殖器,外生殖器基部为1对粗壮的生殖突基节,端部为较细而突出的生殖刺突,有握抱作用;雌蜂腹部末端有能伸缩的蛰针,可排出毒液,故仅雌蜂蛰人。
胡蜂是群体组成,每群均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墨胸胡蜂三型蜂的发生和作用。因种类不同有很大差异,最后一代的墨胸胡蜂三型蜂总蜂数有的可达4000只以上,其成蜂数约为同期基胡蜂29倍左右。而同一种类群势最大多出现在越冬代的前一代。夏、秋两季胡蜂每天出勤通常都有明显的两个高峰,夏季5时30分和16时30分前后,而秋季均推迟1小时左右。闽东、闽南黑盾胡蜂、墨胸胡蜂和基胡蜂越冬代交尾成功授精的工蜂均于1月中旬至2月初分批逐渐弃巢迁飞到暖和、气温较稳定又干燥避风的山村屋檐下、墙洞裂缝、腐蛀的树洞孔隙、蜜蜂土蜂箱盖下和墓洞裂缝等处,通常集结越冬,越冬期50~70天,它们是杂食性的昆虫。
大土蜂(大土蜂泡酒的功效)
危害胡蜂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昆虫、蜘蛛、鸟类及老鼠等,还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危害蜂巢最严重的是鳞翅目瞑蛾科的黄尾巢螟,其成虫夜间在蜂巢上产卵,4~5d后孵化出幼虫。幼虫穿行于蜂巢内蜂室中,咬食胡蜂幼虫,造成蜂巢解体,且巢螟喜夜间活动,而胡蜂白天活动,晚上伏于巢上不动,任巢螟将其卵产于蜂巢上而无动于衷。一旦巢螟入侵蜂巢,可使大量胡蜂死亡。对巢螟的预防,一是让胡蜂将巢建在离地面较远的位置,因为自然界的胡蜂,一般距地面近的蜂巢受巢螟危害严重,距地面远的较轻;二是人工饲养箱中的胡蜂,在巢螟产卵的2~3d内,每晚将蜂箱门关上,可避免巢螟在蜂箱内产卵。幼虫在高温多雨季节易得腐臭病,感染后会很快发病死亡。可以将蜂箱疏散,在蜂巢上用喷雾器喷洒抗生素进行预防。此外,危害胡蜂的动物还有乌鸦、喜鹊、蚂蚁、蜘蛛、壁虎等。在冬季越冬时,老鼠也会咬食成群越冬的胡蜂,这些都需要加强防范。
(1)人工扑打:这是一种常见的击退胡蜂危害蜂群的方法,当蜂场有蜜蜂危害时,可用宽6cm长80cm的木块或其他较好的工具进行人工扑打,来一打一,整天守候在蜂场里,效果较好,能减轻或制住胡蜂的危害,但劳动强度大而麻烦,这种原始的简单扑灭法只能在胡蜂较少的年份使用
(2)携毒杀灭法:这种方法蜜蜂杂志曾于几年前作过介绍,几年来通过胡蜂实际操作有些过程更加完善,现介绍如下,用废了的旧羽毛球拍剪去网线或用8号铁丝做一个网圈(网兜可用尼龙纱窗制作)用来捕捉胡蜂,网着胡蜂后用镊子轻轻地隔着网兜夹住胡蜂,从网兜取出后再用左手从上往下捉住胡蜂的头部,这样胡蜂就无法伤人,立即再用右手将镊子夹住胡蜂的胸部,胡蜂的足就不能动弹了,随后用事先准备好的白色棉线活套,从尾部向上套进胡蜂腰的最细处,将活套轻轻拉紧,以不伤害胡蜂为度,留45cm剪断,在棉线末端1cm处涂上90%的敌敌畏,不能涂得过长,否则胡蜂返巢时在路途就会死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胡蜂带着带毒的棉线钻进蜂巢,到处乱爬乱串,企图摆脱线套,有毒的气体在蜂巢中散开,致使蜂巢中的胡蜂和幼虫中毒身亡,如果多有几只带毒的胡蜂返巢,就可把整群毒死据观察,胡蜂的觅食范围1km左右,只要养蜂者花一定的时间,可在10-15d把蜂场周围的大部分胡蜂毒死,这种方法的全部过程只需一人操作此方法虽然不能彻底灭绝胡蜂,但最大限度地制约了胡蜂在蜂场的危害。
(3)捣毁巢穴法:掌握了胡蜂在一定范围内觅食的特性,养蜂人只要设法毁掉胡蜂活动范围内的蜂巢,养蜂场就安全无事了,用一根小竹竿或小树枝,长1m左右,尖端系一只小蝗虫蜜蜂或其幼虫,也可用一小点猪肝或猪肺等作为诱饵,然后把带饵的竹竿伸向花丛中或蜂箱前觅食的胡蜂,胡蜂凭借敏锐的目光,很快就会扑向竹竿取食,这时立即将其逮住,在胡蜂的腰部最细处系上一根45cm长的白色棉线,或用食品保鲜袋剪成宽3mm长50mm的细条,设法粘在胡蜂的背上或足上,随机放飞带有白色标记的胡蜂在空中飞行,其标记随风动,十分醒目耀眼,这样就可顺着胡蜂飞行的方向跟踪很远,如有条件也可用望远镜追踪更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