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1.五脏有余(实)与不足(虚)
血
神
形(肉)
气
志
肝
心
脾
肺
肾
2.阳→有余→实→气→风雨
阴→不足→虚→血→寒湿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五脏、九窍、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 “十六部”:①十六部经脉;②毛、皮、络、经、腠、肉、脉、骨、上、下、内、外、左、右、中。
2. “三百六十五节”,节,腧穴(节与节相互交结的地方,神气游行出入之地)。
3. “志意”为代指“魂神意魄志”,属于神的范畴。
4. “骨髓”代指“筋脉肌皮骨”,属于形的范畴。
5. “经隧”,经脉。
↗生病
6. 五脏→经隧→血气
↘养生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1.
心藏神
神有余(实)
神不足(虚)
神轻微(偏虚)
三种病情
笑不休
悲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治疗之法
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2.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①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心火不足,肺金反侮,转悲。②“神有余”的原因在心有痰火,调理脾胃可去痰火。③“神不足”的因为是营血不能养心神。
3. “出血勿之深斥。”“斥”,不往深里刺再摇针以扩大。
4. “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虚络”,经络陷下的地方。“按”,按摩,虚者、寒者喜按。“致”,使之至。“利”,通利。
5. “按摩勿释。”“释”,释手。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泄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泻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1.
肺藏气
气有余(实)
气不足(虚)
气微病(偏实)
三种病情
喘咳上气
息利少气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治疗之法
泄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
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泻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2.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上气”,气喘不能肃降。“少气”,肺气虚,少气不足以言。
3. “气有余则泄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无”通“勿”。“无泄其气”之“气”,营气(不含卫气)。“无出其气”之“气”,营气、卫气。
4. “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提醒和心理暗示作用。
5.“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休息”,停留。“真气”,气血、正气。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泄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1.
肝脏藏血
血有余(实)
血不足(虚)
血留病(偏实)
三种病情
有余则怒
恐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治疗之法
泄其盛经,出其血
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2.“不足则恐。”水(肾)生木(肝),子盗母气。乙癸同源(肝肾同源),同源于下焦,同藏精血。实多肝,虚多肾,虚则补肾,实则泄肝。
3.留血,滞留恶血。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泄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1.
脾藏肉
形有余
形不足
形微病
三种病情
腹胀,泾溲不利
四肢不用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治疗之法
泄其阳经
补其阳络
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2.“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腹胀是脾运化失调。泾,大便;溲,大小便,特指小便。
3.“不足则四肢不用。”气血精微不足以滋养四肢。
4.“形有余则泄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阳,足阳明胃经。
5.“邪气乃索”,索,消索、消散。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泄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1.
肾藏志
志有余
志不足
志微病
三种病情
腹胀飧泄
厥(寒厥、热厥、昏厥)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治疗之法
泄然筋血者
补其复溜
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2.“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腹胀”的原因是肾为胃之关。
3.厥:
①寒厥——肾阳虚——手足冷;
②热厥——肾阴虚——手足热;
③昏厥——肾精不足,水不涵木——昏倒。
3.“志有余则泄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然筋”,然谷穴,足少阴肾经的荥穴;“复溜”,复溜穴,在足内踝上二寸。
4.“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无中其经”,即无中其络,络浅经深。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1.阳→气→卫→实
阴→血→经→虚
2.气血与阴阳的合并、结合关系
虚实产生的六种情况
序号
原因
一虚一实(虚实同在)
后果
⑴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
血并于阴,阴血实气虚气并于阳,阳气实血虚
惊狂
⑵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
血并于阳,阳血实气虚气并于阴,阴气实血虚
炅中
⑶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
血并于上,上血实气虚气并于下,下气实血虚
心烦惋善怒
⑷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
血并于下,下血实气虚气并于上,上气实血虚
乱而喜忘
⑸
血并于上,气并于上
血并于上,上血实气虚气并于上,上气实血虚
大厥(昏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⑹
血并于下,气并于下
血并于下,下血实气虚气并于下,下气实血虚
3.虚实产生的根本原因:邪气(阳邪或阴邪)+气血以并(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阴阳相倾
阴阳相倾无虚实的根本原因:无邪气+气血以离(气治于卫,血顺于经,血气留居)+阴阳相和
4.“气血以并。”“并”,合并、结合。
5.“气乱于卫。”“卫”,卫分。
6.“心烦惋善怒。”“惋”,闷。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1.“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热血青年VS寒血青年
生气勃勃VS老气横秋
可以从气血中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2.“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所并之处为实,不是所并之处为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1.相失,不和。
2.大厥,昏厥。
帝曰:“实者何道而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至)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1.“夫阴与阳,皆有俞会。”“俞”,腧[shù]穴。
2.此处没有直接回到“实者何道而来?虚者何道从去?”,而是反向回到无实无虚的原因,回答了阴阳平衡原因,就能反向可推阴阳不平衡的原因了。这是《内经》又一独特的表达方式。
3.阳→阳邪→风雨寒暑,代指外六淫;
阴→阴邪→饮食(饮食不节)+居处(起居失常)+阴阳(房事过度)+喜怒(情志过度或失常),总有四内邪。
4.《孙子兵法·计篇》:“怒而挠之。”换言之,对于暴躁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进而轻举妄动。《内经》的作者从医学的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素问·调经论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阳邪在外,有六淫;阴邪在内,有四邪。二邪生十邪。二邪一至,气血以并,阴阳失衡,虚实乃生,乘虚而入,敌人就范。正是基于这一原理,《三国演义》第103回有诸葛亮送“巾帼妇人之衣”以激怒司马懿,但仲达老谋深算,智慧超群,被其识破,亮只能叹曰:“彼深知我也!”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孙脉(络),孙脉(络)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邪)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1.
阳邪
风雨
皮肤
孙络
络脉
大经脉
阳邪
寒湿
皮肤
肌肉
荣血
卫气
邪
皮毛
肌肤
筋脉
六腑
五脏
2.此篇是从经脉的角度谈邪从表入里的过程,它篇不是这个角度。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下)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缓),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伤脏),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1.
阴阳生虚实、寒热
序号
种类
病机
角度
⑴
阴之生实
喜怒不节,则阴气(特别是肝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下,乘虚而入)之,故曰实矣。下实
喜怒(情志过度或失常)
⑵
阴之生虚
喜则气下(缓),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伤脏),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饮食(饮食不节)+喜怒(情志过度或失常)
⑶
阴虚生内热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水谷精微不足),上焦不行(上焦不能宣散),下脘(wǎn,胃腔)不通(脾胃不能运化,郁而发热),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阳(房事过度)
⑷
阴盛生内寒
厥气(寒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阴盛阳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⑸
阳盛生外热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汗孔)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⑹
阳虚生外寒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卫气不能宣散,阳气不能到达皮肤分肉)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作者简介:汪泽军,江西省玉山县人,上饶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硕士(民商法方向),师从中国著名民法学家、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先生,《论停车合同的性质及其违约责任——法解释与立法的双重视角》获中国优秀毕业论文,2017年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创业英雄,上饶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狮临创始人,创业代表著作有《每日一条》、《每日一条•大学生评注版》、《每日一条•教授评注版》、《每日一条•军警评注版》、《每日一条•企业家评注版》、《每日一条•外交官评注版》、《每日一条•党政官员评注版》、《汪泽军文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