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欧阳露雪
如今“躺平”文化盛行,佛系、活在当下、享受现在似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人生信条。当一种现象成为流行趋势时,比起诉诸个人,如人们变懒了,这一代垮掉了,将视角转向社会环境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多促进改变的契机。今天要分享的文章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人们感知到高经济不平等会促进人们更加重视当下。
时间导向指在一个人的思想当中,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相对主导地位,大致可以被分为现在导向和未来导向两类。现在导向的个体面向现在,追求眼前的利益,不被未来的焦虑所干扰,几乎没有延迟满足能力,也不建立长期目标;而未来导向的个体面向未来,追求未来的利益,注重计划,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以往的研究常关注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和收入等对时间导向行为的影响,而研究者认为,除了个体差异外,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也会影响他们现在/未来导向行为及其决策。
这是因为人们在做出现在/未来导向行为之前,要先设定短期/长期的目标,而目标的设立和个体是否相信环境有利于目标达成紧密相关。为未来而努力需要相信牺牲现在会在未来得到回报,而公正的环境在确认这一信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到社会的不公正将阻碍未来导向目标的设定,诱导更多的现在导向目标,从而诱发更多的现在导向行为。由此,研究者提出假设1:感知经济不平等会增加现在导向行为。
(图源网络,侵删)
正如之前所说,长期目标的设定建立在现在付出能够带来未来回报这种信念的基础上。当个体认为现在的付出,如努力,能力可以带来收入和经济地位上的奖励和成功时,往往会感知到高的经济流动性。但随着经济不平等程度的增高,人们更加可能将经济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从而降低对经济地位上升可能性的感知。因此,人们会觉得自己更难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由于现在的努力与未来的成功无关,人们可能会失去动力来延迟当前的快乐,从而做出更多现在导向的行为。因此,研究者提出假设2:感知经济不平等会降低感知经济流动性,从而导致更多的现在导向行为。
研究者通过四个研究验证了上述两个假设。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研究框架图
在研究1中,研究者想要通过社会现象获得感知到的经济不平等和现在导向消费行为之间联系的初步证据。研究者使用韩国的国家数据统计局1990年至2016年各城市前20%和后20%之间的家庭收入差距作为经济不平等指标,使用2003-2016年各城市的生育率作为未来导向行为的指标,出境旅游人次作为现在导向行为的指标。此外,研究者还招募了143名参与者,对2003-2016年畅销榜排名前十的书籍的名称和简介中暗含的行为导向进行了评定,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该书越偏向未来导向。例如,简介为“几百年来只有1%的人知道的财富和成功的秘密” 的《秘密》一书得分(5.4)就比简介为“如何在繁忙的世界中保持平静”的《慢下来才能看见的》一书得分(3.35)更高,表明前者的内容比后者更加偏向未来导向。结果发现,随着韩国经济不平等程度的增加,畅销书中的现在导向增加,现在导向的行为(出国旅游人次)增加,未来导向的行为(生育率)减少,表明经济不平等正向预测现在导向行为,验证了假设1。
图2《秘密》和《慢下来才能看见的》两书封面
接下来,在研究2中,研究者操纵了感知经济不平等,想要验证其与现在导向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在Prolific招募了141名被试,并将其随机分配到不平等组和控制组。不平等阅读一篇关于全球财富分配状况日益恶化的文章,另一组阅读一篇描述树蛙的生活条件正在改善的文章。随后,被试随机阅读到不同时间导向的捐赠信息。现在导向组的被试被询问有多大意愿为缓解现在的饥荒而捐赠,而未来组被询问有多大意愿为培育未来的人才而捐赠。两组的海报如图3所示。
图3研究2中展示不同时间导向信息的海报
以不平等和信息导向为自变量,捐赠意愿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平等×信息导向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在控制组条件下,被试在现在和未来导向信息下的捐赠意愿没有显著区别;而在高不平等条件下,被试对现在导向信息的捐赠意愿显著高于未来导向信息,表明感知到高经济不平等的个体更愿意做出现在导向的行为,证明了假设1。
图4研究2中不平等×信息导向的交互作用结果图
在研究3中,研究者想要通过档案数据验证感知经济流动性在感知经济不平等和现在导向行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者选用了韩国综合社会调查(Korean General Social Survey,KGSS)和韩国社会综合调查(Korea Social Integration Survey,KSIS)两项代表性调查的数据,以家庭收入水平、政治倾向、教育水平和年龄为控制变量,分别进行了中介模型检验。结果发现,尽管两项调查的被试群体不同,对变量的测量方式略有差异,但感知经济流动性的中介作用在调查之间依旧稳定。感知经济不平等负向预测感知经济流动性,从而减少未来导向行为,验证了假设2。
图5研究3中使用KGSS数据计算出的中介模型结果
在研究4中,研究者在实验室环境下复制出研究3的结果,并排除不确定性在其中的替代性解释,即不平等条件可能让个体感到更多的不确定性,因而促使被试以更安全更确定的方式行事。
在M-Turk 平台上招募了122名有效的美国被试,并将其随机分配到高不平等和低不平等组中。在高不平等的条件下,被试读到他们所在州的财富分配高度不平等,而在低不平等条件下,被试读到他们所在州的财富分配较为平均。之后用一道题测量了被试的感知经济流动程度,最后通过让被试估计选择一份“目前薪水较高(0%)”或“薪水较低,但日后收入可能更高(100%)”的工作的可能性和他们有多聚焦于现在(1 = 享受当下,7 = 未来变得成功)来测量其现在导向行为。
(图源网络,侵删)
以不平等(1 = 高不平等,0 = 低不平等)为自变量,现在导向行为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发现,感知经济流动性的中介作用显著。当人们感知到更高的经济不平等时,更倾向于认为社会缺乏流动性,从而增加现在导向行为,再次证明了假设2。
图6研究4中的中介模型结果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更高的感知经济不平等会降低个体的感知社会流动性,从而增加现在导向行为。
了解了这项研究,再来看看当下社会之中的“躺平”现象,我们是不是有了一些新的启发?
“
作者说
缩小经济不平等,让人们更加确信现在的努力和未来收获之间的关系,也许会激励个体奋斗,进而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分类精选”-“友情公号”可以查看。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