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应激心理学》|应激一直存在,你得学会适应它。

《应激心理学》|应激一直存在,你得学会适应它。

《应激心理学》|应激一直存在,你得学会适应它。最近读的是《应激心理学》一书,原因无他,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十分容易产生各种应激反应,而这些应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消极的。于是我很想知道怎样才能减少应激的发生、降低应激反应...

最近读的是《应激心理学》一书,原因无他,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十分容易产生各种应激反应,而这些应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消极的。于是我很想知道怎样才能减少应激的发生、降低应激反应对我们的影响,而这些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答。

《应激心理学》

Part 1 什么是应激?观点一:应激是一种心理的状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诸如压力、烦恼和挫折及其行为反应都是心理学上的应激反应。观点二:①现代社会应激增多

②应激是外部压力

③应激是一种主观反映

④应激是躯体唤醒观点三:薛利提出“应激就是由于外界伤害而导致的躯体唤醒,这种躯体唤醒分为三个阶段:

1.警戒反应

2.抗拒

3.衰竭观点四:应激是一个过程。

此观点是认知交互作用论提出的,它是前三种观点的整合。

该观点认为应激是外在压力或威胁超过了人的处理能力时而产生的心理、生理反应过程,他包括应激源、应激评价、应激反应三个方面。

应激源是指人们产生应激反应时的压力、威胁或伤害等外部事件。它从性质上分为良性应激源和不良性应激源两种。

不良性应激源包括三类:

1.急性压力。

如突发的疾病、事故

2.生活事件压力。

如退休、离婚、人际关系紧张

3.长期慢性压力

如工作超负荷、家庭关系不和睦

Part 2 应激的分类

应激并不都是消极的,为了区别不同性质的应激,心理学家引用了烦恼和正应激这两个词。把应激分为“烦恼应激”和“正应激”两种。

应激还可以分成工作应激、家庭中的应激、环境应激和其他应激。

一、环境应激

①自然灾害应激

②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③技术性灾害应激

④人为的,如战争和核事件

⑤都市噪音应激

⑥空气污染应激

⑦过度拥挤应激

二、其他应激

①疼痛、悲伤

②隔离、监禁及饥饿

③束缚、移居和举行

④肌肉运动

⑤演说和睡眠剥夺

⑥生理状态(年龄、性、怀孕和授乳)

⑦生物节律(昼夜节律、季节变化)

Part 3 应激的心理反应一、应激与心理障碍

由应激导致的严重心理障碍较为少见,多是轻度心理障碍,但这种轻度心理障碍对人的影响却较大。

二、认知评价的含义及过程

认知评价:初级评价、二级评价、再评价

当人们面临着一个应急事件时,首先就会想到这个事件对他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和评估,这就是认知评价。

初级评价:判断事件结果的利弊,“我是不是遇到麻烦”。(分良性评价和应激性评价)

二级评价:对自己使用哪些应付策略和应付措施进行判断,并对哪种措施是最有效的进行预测,“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

再评价:再评价是在前两集级请假的反馈基础上进行的,它将导致初级评价的改变,相应的地也会影响对处理该事件的应对策略的知觉。

三、与应激性认知评价有关的因素既与评价者的自身特点有关,也受事件的物理特征影响。

①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在个体精神或物质上给予的帮助或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它是应激与健康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

增强社会支持的技巧:

①进行恰当的人际交往

②正确认识自我

③能控制不良情绪

④加强个性修养

⑤掌握交往技巧

⑥消除社交障碍

四、自我效能感与应激自我效能感:当遇到某一压力或烦恼是,有些人相信自己能处理好,而有些人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力解决和应付这些烦恼和压力,这种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功能:

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人们应对困难时的情绪。

五、归因与应激

1.什么是归因?

当遇到某一应激事件时,人们自然而然会去寻找它的原因,然而,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发生原因有不同的推论和解释。有些人认为它是自身造成的,而有些人认为它是他人造成的;有些人认为它是必然结果,而有些人认为它是偶然因素,这种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就是归因。

2.归因的三个维度(心理学家韦纳分的)

①内部或外部

与外部归因相比,不幸事件后进行内部归因会使人更被动、自尊降低。

②稳定或不稳定

相信导致某一应激事件发生的条件是永久的,这就是稳定归因,认为条件是暂时的,就是不稳定归因。稳定归因能引起长期的脆弱感,而不稳定归因能使人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

③一般或特殊

认为自己在何时何地都没有安全,就是一般归因。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是有限的,就是特殊归因。

3.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干预措施,使个体掌握归因技能,有意识地进行积极归因,逐渐改变悲观归因模式,进而在应激状态下的被动、挫败、抑郁,最终能积极主动去应付应激的过程。

包括集体训练和个别训练Part 4 总结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应激的定义及分类、应激对我们的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应激等内容。其中不乏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但却由于编者时常采用举例子、摆插图的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并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心理学书籍可以说是十分易读而好理解。

在这本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应激的来源以及归因训练这两部分内容。

选择这本书时我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摆脱应激反应的消极影响,而看了应激的来源之后,我发现能够造成应激反应的事件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多的多:不是只有亲人离世、家庭不睦这种大事才算应激,生活中的挤电梯、都市噪音等“小事”也都是应激。

这让我知道,我在忍受拥挤或者噪音时会感到十分不适是正常的,并不是我过度敏感神经质,而是这本来就是一种很正常的应激反应而已。

知道了这一点之后,我就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书中对“归因训练”的阐述则很好地帮助到了我。

当遭受一些应激事件时,我往往会觉得:因为遇到这件事的人是我,所以我才会觉得不适,如果是别人的话,他们是不会像我这样焦躁不安的。或者说,这种事情是一直会发生的,我除了忍受,只能忍受。

正如编者所言,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归因让我觉得很被动而很无力,总觉得这些应激反应都是因我而起、无法改变。

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通过归因训练来转变自己面对应激事件之后的态度,就能够改变这种悲观归因的模式,我们也能够拥有更强的幸福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人十分惊喜,它完全涵盖了我想要了解的内容,并且容易理解。唯一不太好的就是,由于篇幅有限,内容的广度大了,深度就自然短了,因此对于一些内容的解释过于浅层、不够全面。但针对我们这些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而言,不失为一本入门的好书。

上一篇: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doc
下一篇: 事故创伤后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干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