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们大家在上高中或者来到大学,或许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也许想过或者跟老师探讨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呢?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呢?我也思考,我想大家也有想过,那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长期被哲学界接受的普遍看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也可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问题上,上述无论“社会基本矛盾说”还是“生产力说”,都没有抓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都仅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浮面和表层,没有开掘出更深层意义的解释。诚然,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力作为历史发展的客观动力是显而易见的,无可非议,但动力背后仍然有动力,它们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最终动力或根本动力应是隐藏在它们背后,本课题将从我们忽视的需要来阐述回答这一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人类的需要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范畴,它在整个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
所谓需要,是指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索取状态,它表明了人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必然趋向,并成为人的各种活动力的源泉。需要作为个人和社会活动的原始动因,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关注与分析,进人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最终实现历史观的革命变革。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构成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阐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些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种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就是讲他们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开始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生产产生的前提则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即对“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的需要。虽然这个前提看起来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忽视了它,就很难理解生产是何以产生和为什么产生的,从而也就难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的内在依据。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总结他的唯物史观伟大发现时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此论述进一步指明了人的需要的真实存在和重视人的需要问题的重要意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论述中可以看出,需要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是生产的前提和目的,是需要引起生产,生产满足需要并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无论生产的发展会受到什么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但生产不能离开需要,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基本矛盾说”与“生产力说”脱离人的需要抽象空洞地谈论历史发展动力,这就极易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好象人的生产活动是无意义、无目的的盲目活动,而作为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者的人民群众则是些只懂劳作不知享受的机器人,而非有欲有求的血肉之躯,社会历史是一群无血无肉、无欲无求的自然物的机械运动。这种忽略、无视主体创造历史的根据,只重结果不问原因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历史现实的,也根本抹煞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它不能说明,人民群众为什么要进行生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是何以激发出来的。事实上,人的需要作为人们劳动的动因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人类个体来说,不为满足自身一定需要的劳动是无法忍受的,即使奴隶的劳动也以满足生存的最低需要为前提;就人类社会来说,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需要都是一个绝对前提,这个前提必然制约着它的一切活动,决定了社会必须生产以及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综上所述,我们以为,理论界通常所讲的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看法固然不错,但停留在这一历史的表象和浮层远远不够,应该开掘出更深层次更为基本的东西来。追踪溯源、穷根究底才是真正科学的精神。
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活动不过是人的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人进行任何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渴望对需要的满足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可以讲是人类为满足需要在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的生产关系,则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社会结合形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是“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心,即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方式。而上层建筑只不过是保障统治集团的需要得以充分满足的物质与思想工具。因此,社会基本矛盾诸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人的需要须臾不可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需要是原因,而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则是结果。从总体上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最为深刻的东西,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有社会就有人,有人就会有人的需要。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促进了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深化。需要的无限性,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找满足需要的新途径,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为了不断满足自身需要而拼搏、奋进的历史。斯大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便是解决落后的生产水平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充分满足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前景。二、我对当前一些观点的看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解释,同时对于共产主义的运动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马克思说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里,马克思告诉了我们,生产力是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同样理解,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 反过来,马克思说: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 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 或少是决定的作用。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 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产生的,而又对生产发生决定 性的反作用。马克思这里说得很清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反作用。需要注意 的是,反作用也用了“决定性”这个词。事实上,这里已经出现了二重悖论。所谓 决定,表示了派生性,就是因果关系。从逻辑上讲,已经被决定了,就没有了自主活 动的任何余地,那么生产关系就不可能对生产力发生所谓的反作用。直接地说, 结果不可能对原因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结果不可能去改变原因。就算有反作用, 更不会出现决定性的反作用。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同属生产的两个方面,那么我们 人类为什么要进行生产,我们人类进行生产的动力何在?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 为了我们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再次,我要从一些现实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现象来论述这一点,在一些国家 或地区,他们的社会形态出现了跳跃式发展,有的由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 义社会,我们是怎样认识和一问题的呢?这种社会的转变显然是生产关系的转变。 然而底下的生产力仍使得社会很落后,不是生产力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而是生 产关系造就了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就促进社会的发展,那么, 二者不适应时呢,就会导致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社会的落后。因此,我认为与其 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倒不如说是身缠里与生产关 系的矛盾是一个用来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也就是一个尺度,而不能称 其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斗争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 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 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是说,阶级斗争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指得是经济 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有人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显然不对,阶级的产生 是在人类步入阶级社会产生的。那么原始社会它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显然这是人 类为了生存和自我夫人发展的需要同自然相斗争,也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各种因素的合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认为各种因素的合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认为这位研究学祖的观 点,让人听了不为有点牵强,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然人听了找不到头绪,在认 识这一问题上有些茫然,假如是这样的话,也就是是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社会的 发展,那么我们谈到任何问题,就都可以用这一观点“合力”来解决,这就必然 导致学术问题上的混乱。
“合力”就好比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并推动这个世界 的发展一样,逐渐走向唯理论的错误旋涡中。我想恩格斯所说的“各种因素的的 合力”中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等,导致 这些因素的原因,无非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致。 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 所谓生存: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生存的事 物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生物的生存.例如: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另一种指非物质 生存。例如:单位,公司,城市,社团,行业,国家,等。生存必须是具体和实 在的。从一个角度讲,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不能说其生存着。 人的生存是有目的 有意义的,否则就等于动物的行尸走肉。人的需要在未满足之前始终是以愿望这 一主观形式存在的。正如人的一切活动都要经由意识支配和指导一样,人的一切 意识同样也支配着为满足需要而采取的行动。而凡是人的行动都有明确的指向对 象,“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 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1](卷2,P168)。这说明人的需要尽管形式上具有 一定的主观性,但内容上却体现为对需要对象的一种客观依赖。
主体要满足需要, 必须通过积极地活动,掌握需要对象。由于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对象远比动 物复杂高级得多,更何况人作为社会化了的生命存在,其精神生活的满足所需要 的物质前提、满足个人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手段等,绝大部分是自然界无法直 接提供的。因此,人与自然之间,必然会产生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自然界能以现存 状态满足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求得生存发展的条件,人的需要作为开展生 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1](卷12,P740),便构成了生产力产生的原初动因。 就自然界而言,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在其原有形态上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并不多, 而且它作为一个“自在之物”的世界,对于人类的征服和改造活动还会表现出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