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我国“公民社会”概念的简要梳理 | 晚安政治学

我国“公民社会”概念的简要梳理 | 晚安政治学

我国“公民社会”概念的简要梳理 | 晚安政治学各位学人,晚上好!今晚聊聊“公民社会”概念,在我国的溯源与发展。

用温情牵连你我

各位政治学人们,晚上好哈,我是佩奇,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春季回暖时,难免有寒流重返,要注意保暖。

今天,想和大家讨论“公民社会”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溯源与发展。

公民在社会方面的权利_作为公民我们可以对国家社会的哪些方面提出_社会对公民的要求

引言

“公民社会”这一概念寄托了部分学人推动我国政治改革,实现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厚望。对于国家和社会格局的塑造是我国政治发展中亟待厘清的部分,“公民社会”相关理论的引入为解释和规范国家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边界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下面,我们围绕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做一个浅浅的脉络梳理。

作为公民我们可以对国家社会的哪些方面提出_社会对公民的要求_公民在社会方面的权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邓正来、景跃进发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一文正式将公民社会的概念引入中国(以下简称邓文)。自此,关于“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辨析甚嚣尘上,从中国是否存在“公民社会”的争论伊始,到如何构建“公民社会”的方法探索,学人们不断提出真知灼见,“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炙手可热。

邓文围绕自近代起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展开讨论,对政治和社会结构展开分析,强调在关注自上而下的变革同时,也需要关注中国社会自下而上推动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和社会二者是否能形成良性的外部结构是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能否塑造现代社会和现代公民,将改造民众、改造社会和改革国家三者并重的思维模式引起广泛的思考。在此基础上,邓正来和景跃进两位学者对中国能构建“公民社会”这一观点给予了殷切的希望。

作为公民我们可以对国家社会的哪些方面提出_社会对公民的要求_公民在社会方面的权利

夏维中在1993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四期中发表《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一文中则表达悲观的立场。认为公民社会是“欧洲或者西方的一个社会、政治概念,而从来没有发源于东方”。原因在于中国并未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市民阶级,权力高度集中的绝对专制国家是形成市民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作为典型的农业国家,中国并不具有形成市民社会的基础物质条件。

公民在社会方面的权利_社会对公民的要求_作为公民我们可以对国家社会的哪些方面提出

同样谢暇龄从权利意识角度出发,认为中国不能形成“公民社会”的原因在于缺乏公民权利意识,且要培养公民意识所需要的成本极高,远非近期可以形成。

进入本世纪,学界关于“公民社会”讨论的焦点,由“中国是否存在公民社会”向“中国为何或怎样构建公民社会”的问题转移。对“公民社会”的提法也逐渐丰富,如“民间社会”、“市民社会”、“人民社会”等。

关于构建“公民社会”的意义问题,张坤,张文佳两位学人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认为构建“公民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行使、促进经济市场化、培养公民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

公民在社会方面的权利_社会对公民的要求_作为公民我们可以对国家社会的哪些方面提出

对于构建“公民社会”的模式上,诸多学人着重笔墨做出了探索,大体上呈现出三种模式。上下合力,共同建构“公民社会”的混合模式。邓文所倡导的“良性互动说”是此观点的代表,认为回溯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国从现实出发摆脱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抗模式”,国家与社会呈现出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趋势。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均势平衡的状态,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建设,在保有均衡的趋势下实现“公民社会”的和谐构建。上层发力,国家建构“公民社会”的指导模式。国家作为一种统合性力量,在“公民社会”尚未形成时做出指导,对“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规范。通过“政策驱动”催生“公民社会”获得独立地位,基本形成组织。“体制驱动”,以体制带动“公民社会”成长转型,建立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保持政策的长效引导。最终依靠“市场驱动”,通过国家与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实现社会转型。下层聚集,民间建构“公民社会”的自发模式。社会转型的发生,必然是民间意识的长期聚集。公民意识的形成需要民间意识的集体转型,放弃旧有的臣服观念,接受权利意识。建设公民社会的首要环节应是培养公民意识。

今天的晚安政治学就到这里喽~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后台和邮箱中告诉我们。

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好梦!

参考文献

【1】张乃和.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笔谈[J].吉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11.:148

【2】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01)

【3】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04)

【4】谢暇龄.中国法与市民社会可能性探讨[J].社会科学报,1993(09)

【5】张坤,张文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4(09)

晚安政治学为政治学的困惑平台

推出的夜间栏目,

主要是用政治学的眼光

来解读当下的热点问题。

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

上一篇: 关于共享社会的新构想(一)
下一篇: 村里的“人情负担”怎么降下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