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提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新理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新举措,提出了完善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加强网络德育阵地建设和推动网上和网下协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全球化思潮 文化冲突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网络信息、政治经济全球化等新事物新现象相融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遇到了一些困境,本文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分别从全局性和高校两大路径,分析探索,把握好时代要求,顺应时代潮流。
一、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球化思潮核心要义
全球化的矛盾性。当今世界,全人类共同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全球性发展失衡加剧,经济发展缺乏强效的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有效机制缺失等等,在巴黎协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重要国际场合,中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理念,通过加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进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互助伙伴关系等方面的建设,让全球秩序更加公正合作。
全球化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资源配置发生了巨大变革,包括世界各国在内的发展阶段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另外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国际化的进程中促使不同地区和不同发达国家的人才交流,为不同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全球化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全球化携带诸多的外来思想,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多极化、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全球格局正处在大发展进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同时全球思潮交融碰撞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思路方法也在发生变化。
本土各种非主流思潮的挑战,虽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观念转变了,视野开阔了,但是伴随着后现代性思潮、后殖民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等等,不断冲击着当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思维模式的混乱、三观的改变,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失落,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情感的冷漠等一系列巨大的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发展
(一)全局性路径探索
全球化之势,日益显现,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较量。科学技术是全局性的、时代性比较,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已不仅仅体现为经济实力、技量水平等,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技术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科学进步在世间显得越来愈突出,所以要积极发挥科学的基础作用和社会效能,促进经外交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同样在其中思想理论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下也需要长足地发展。
资本强势引导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的挑战,资本的强势“入住”对如今生活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人的三观、甚至整个人的思想都会被左右,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生产力,再好,也不可能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开拓前进。如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手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下对发展的要求,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必须强化学校在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方面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注重人文思想,切实解决“钱学森之问”这样的难题,牢固树立科研是核心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成果转化就是效益生存和创新驱动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挑战,使中国网络安全威胁与挑战日益突出。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应该通胜运力,推动其国际合作,同时将未来的网上安全威胁和问题进一步突出出来。由于,全球化的必然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中华文明新胜利的重要新时期。因此,我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的研究,共同探索在全球化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展,我们要以最大的决心冲破原有思想政治教育障碍的羁绊,以更高质量引领改革实践转型升级。
全球化的本质性,就是要求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结合。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安居乐业的民族,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伟大的民族,今天和平与开放发展,全球化必然趋势,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发挥重要作用之后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更需要投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培育现代化人才,做出应尽之义。
(二)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表现不可小觑,其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权的实现,不仅关乎社会发展目标和前途命运,也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一思想的本质属性是以马克功取代现实主义、解放全人类。这是由思想政治课在教育活动中所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特征所决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当代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应从当前意识形态建立、生产生活条件的深刻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创新。同时,教育活动中的内容与形式应当体掘思维方式、生成现有理念、具有生动精神与鲜明价值观,以及高校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等,都值得探索与发现。
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挑战也非常重要。只有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理论,树立大局意识和大学的自我价值理念,才能真正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同理想的生力军;才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复兴和实现共同理想共同进步不可或缺的重点力量;才能更加有效、更加具体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政策、制度进行正确回答,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与安定有序。因此加强大高校发展思路和方向,同时,更重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不断改善教育环境、增长才干。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一系列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对高校学习型政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作为高校党委在政策方向上应高度重视,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学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不断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制机治,努力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引导高校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只有紧密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主体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和创造性的拓展,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我们的发展难题。要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意识形态作为重要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此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道路自信民族自尊心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