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肩负起研究使命,奋力推进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研究更加明确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论界据此加强立德树人研究,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明确了“立德”与“树人”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
立德树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承担着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进行系统性和实践性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理论界自觉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了一系列较有代表性的主张,如高校应形成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多维育人格局,包括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自我育人,同时将这“十全育人体系”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融合起来,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创新育人理念、建构课程协同、推进文化育人、强化师资建设、健全运行机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等多个方面协同贯彻立德树人任务。
“立德”与“树人”的基本内容更加明确。理论界对立德树人基本内涵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立德”和“树人”的基本内涵。“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阐明“立德”与“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结果。三是确立立德树人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理论界认为《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具体规定了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研究成果呈现出系统性和延展性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取得的关于立德树人的研究成果,展现出系统性和延展性的基本特征。“系统性”就是以立德树人为主题词就其本身进行系统性研究;“延展性”就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词就相关概念(理论)与之关联性进行延展性研究。其中,系统性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德树人的历史与经验、立德树人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逻辑、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方略、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教育机制、思政课教师贯彻立德树人的对策等论域内;延展性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文化教育、军事理论课、大数据、社会心态培育、“四史”教育、艺术观教育、生命观教育等与立德树人的关联性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更加深化
基础理论研究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的根本所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着力点。近年来,理论界深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研究,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持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研究。
深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一方面编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新教材,如《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着重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历史演进、多维价值、存在形态、实践展开及其时度效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创新研究视角,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建构,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研究》坚持从理论视野和实践视角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研究,其中,理论视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目的论、矛盾论、规律论、内容论、思维论、空间论、范式论;实践视角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构论、社会动员论、舆情治理论、信任构筑论、日常生活论、话语创新论、工作协同论、综合评价论。
强化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思想研究。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因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自觉强化了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思想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一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主要从结构分析视角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主体内容、运行规律和历史分期的研究工作。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文化传统、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等方面。三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构建等方面。
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使命,为此,理论界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一是明确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重点研究了巩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阵地的核心内容、策略方法、体制机制等问题。二是加强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研究,着重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阶级意识的灌输理论、社会思潮批判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三是强调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界全面坚守思政课决不能“去意识形态化”或搞“价值中立”的底线,积极发挥了思政课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构建国家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系统性得以加强
围绕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总目标,理论界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义,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原则,全面加强了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研究工作。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的显著成绩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有序推进,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发展创新平台陆续增设。截至2021年12月,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由2016年的三十九个增加到一百〇四个、同期一级硕士点由一百二十九个增加到二百七十九个,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持。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阵地,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决定着思政课的质量,为此,中宣部与教育部启动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支持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在教师培训、后备人才培养、政策保障等方面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课程建设不断与时俱进。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根本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课程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覆盖面最大的课程、培养学生首要素质的关键课程、必须重点抓好的核心课程、需要特殊支持的重点课程。二是在学理上总结了课程建设的重大成就,如课程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以及专业教育和公共教育互补共建的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性发展。三是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内容的优化创新。理论界参与编订了2018版和2021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但在教材内容上全面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在语言风格上更生动活泼、贴近学生。
育人方式实现全面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育人方式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学体系。“全员育人”,就是凸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统筹协调,明确学校各个机构应当担负的育人职责;“全过程育人”,就是把思政课教学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坚持入学阶段侧重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阶段侧重道德养成教育、就业阶段侧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方略;“全方位育人”,就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和学术活动的渗透作用、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二是构筑相对完善的实践育人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贯彻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实现了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的要求。三是实现教学方法革新,如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影视作品教学法、伟人书画作品教学法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走向精细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界据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议题,经过多年努力推进,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从宏观研究到精细研究的深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显著: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研究。这主要集中在它的理论方略、实践策略、文化自信和时代意义等方面。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功能指向研究。理论界普遍强调核心价值观前面的“社会主义”规定了其根本性质,着重考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道路和制度模式的价值表达形式而具有的批判与建构、规范与凝聚、维护与创新、引领与整合的功能。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略和实践路径的研究。理论界或从地域精神、以文化人、英雄事迹出发,或从行为者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叉研究和比较研究。交叉研究和比较研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基本范式,集中表现在三大论域内:一是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理论界普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二是以革命文化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理论界集中探讨了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积极意义。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根本区别研究。理论界普遍认为“普世价值”存在许多实践上和理论上的缺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蕴含着人类社会“一般”的价值理想,是与“普世价值”根本区别的先进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专题性研究。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研究,主要就是针对其中某个概念或某几个概念开展专题性研究。目前,关于这“十二个概念”都有较多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例如,法治价值观的研究,理论界多认为法治并非“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要倡导社会主义的法治观,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价值引导;诚信价值观的研究,理论界多认为诚信是价值观伦理秩序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方面要靠建设诚信文化,促使人们养成讲信守信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要靠完善信任制度来提供保障,规范人们互信共信的行为习惯。显然,这种专题性研究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精细化水平。
五、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任何理论研究都必然存在时代性和学理性特征。从时代性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肩负着政治教化和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其理论增长点必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体现出时代性特征;从学理性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科学化与学科化同向偕行的发展向度,其理论增长点也必然根植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学科理论的自我构建逻辑。由此可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发展将体现出“返本开新”的特征。
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是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是任何类别研究领域深化发展的前提。理论界将继续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律开掘基础理论研究,也必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从现有学科理论出发寻找文本依据和从文本出发规范学科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语境下激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经典作家的相关论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含量。二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文献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史料学的研究方法,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著为基础,构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文献脉络。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体系研究,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分化规律等问题展开研究。
扎实根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根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实践,并从学科理论研究的框架内有效回应相关的重大实践问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将更加侧重如下议题。一是爱国主义议题。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建国家政治合法性和整体形象的有效方式,并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国家认同、传播国家良好形象。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议题。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时代,更加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的作用。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门研究“人的思想”的学科,承担着在精神层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科使命,而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效破解教育对象存在的思想问题,更加注重培养人的认知能力、独立人格和自我发展能力。
自觉构建与数智时代相适应的学科新形态。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发展将呈现出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政治性与学术性等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的研究特点。此外,自觉构建与数智时代相适应的学科新形态,将成为思想政治研究新发展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所谓“数智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网络信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催发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数字化维度上发生变革,从而构建出相应的学科新形态。换言之,数智技术将全面影响人类的思想活动和思维方式,甚至在深层维度上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为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也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特征。诸如,运用数智技术揭示社会思潮和行为者价值观念的变化、监测社会舆论和国民心态的发展态势、实施更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都将是构建与数智时代相适应的学科新形态所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