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显微镜下的大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后堂金安知府黄凝道在后堂反问下属县衙主政官为什么一定要给帅家默治罪,莫非“人丁丝绢”税真有什么猫腻?这个时候万成县主薄任意脱了自己靴子,看着靴子满是补丁,任主簿说到就万成县而言为什么不能接受分摊“人丁丝绢”税,说了很多理由,百姓已经很苦了,如果再加税就只能卖田、借高利贷等才能勉强交上朝廷的赋税,说到这些黄知府只是听着面部并无表情。当任主簿说到如果那些实在缴不起税的百姓就有可能将万成县的主簿和吏员打杀并落草为寇,这个时候黄知府才猛地反应过来,脸色瞬间凝重了起来。
又如《大明王朝1566》里面,赵贞吉说的“苦一苦百姓“。
这仅仅是一个电视剧的桥段,但是却能够充分反映出明代中后期的官员对于百姓的态度,以及种地农民的具体生存状态。
我们学历史的都知道,封建王朝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家绝大多数的农民供养着皇帝和官员。
但是对于绝大数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百姓过的好不好,百姓有没有饭吃、有没有衣服穿、有没有房子住,只要百姓不反抗,他们就根本不在意。这就印证了为什么黄知府听着其他的不在意,唯独听到再增加税赋百姓可能会落草为寇就异常的紧张。
那么有人会有疑问,有明一代,农民的税赋到底是多少呢?
明朝的土地税、人口税以黄册和鱼鳞册为征收依据,明朝中期之前参考唐宋推行的是两税法,夏季所征称夏税,限当年八月纳完;秋季所征称秋粮,限第二年二月交清。一般纳税以实物为主,除了米麦等之外,还可以钱、钞、金、银等折纳。如除征收夏税丝、绵及秋丝外,还增加了所谓的按栽桑株数征收的“农桑丝绢”和染料等税科。
明朝中期之后,由于赋役苛重,百姓多有被迫逃亡,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入了巨大的财政危机。万历九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新的税法将政府征收实物一律改为征收货币。它标志着实行了1300多年的两税法的终结,也宣告完全实物税的终结。
其实,老朱家对于田赋定的并不高,一直稳定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六左右,即使加上一些徭役,估算下来也就一成左右。但表面上看似不高的税赋,在实际操作时确是另一回事。因为,越往后期土地兼并就愈演愈烈,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范老通过鹿飞龙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就是一个缩影。而且这帮土豪劣绅、皇亲贵胄兼并了那么多的土地,实际税赋确是一毛钱都不交。这样就导致朝廷根据黄册和鱼鳞册核定的税赋全部集中在那些有少许田地的自耕农身上,越是勤勤恳恳越是食不果腹,这就是明朝的现状。
再加上,明朝中期以后处于小冰河期,蝗灾、旱灾、瘟疫等天灾不断,农民用尽所有的方法都无法活下去,那么推翻封建王朝的大起义就爆发了,明亡。
实际上,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是饱读孔孟圣贤之道的,书上明明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也都懂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也都知道封建王朝历朝历代为什么会消亡。但是为了既得利益不被破坏,为了自己能够安享富贵,最后就只能“遇事不决,苦一苦百姓”。因此,可以想象在古代农民一边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边又被土豪劣绅、皇亲贵胄压榨,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于是就会发出疑问,如果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去种地,你能活多久?
现代的富足的生活得来不易,我们需要倍加珍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