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教学设计:跟着课文学议论——《兼爱》的论证思维

教学设计:跟着课文学议论——《兼爱》的论证思维

教学设计:跟着课文学议论——《兼爱》的论证思维导入:说说初读感受。任务一:了解作者,走近议题“兼爱”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

导入:说说初读感受。

任务一:了解作者,走近议题“兼爱

当下社会思潮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_当前社会思想

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个伟大的平民圣人。民——季羡林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活动1:说说“兼爱”思想内涵

墨子主张“兼爱”,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利益为准绳。

兼爱。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哪些群体)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

非攻。墨家反对发动不义之战。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下层人民渴望安定,非攻也代表了他们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

活动2:评一评《兼爱》开篇,在点题上、论证方法上的效果

明确: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反句句式。突出要知“乱之所起”,起于“不相爱”。算是“暗点”,但是从考场议论文角度,可以点题再明确些,要争取“明点”。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任务二:聚焦论据,析“乱”之表现及根源

1.臣子之不孝君父,此所谓乱也。

2.虽父不慈子,兄不慈弟,君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乱也。

3.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4.虽至天下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活动1:说说“虽”改变对象的说理效果。

明确:“虽”在文中的意思是“即使”,在这一节中均和“亦”连用,表示“即使所说的对象有变化,结果也应如此。也突出乱的表现源于“不相爱”之根源。

活动2:画一画点题的句子,感受“明点”与“暗点”的效果。

亦然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这两句如果点题更直白,怎么说?

任务三:细品用词、句式,明论证方法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明确:这段话连用反问式进行假设论证,形成排比句式。效果作用:反问句式加上排比句式,句式整用反问齐,朗朗上口,用反问做肯定的回答,肯定得更有力,目的是在于提倡“兼相爱”,强调“兼相爱”是治理社会混乱的良方。

任务四:提炼结尾观点,深化升华主题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小结:《兼爱》一文以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结论的行文思路展开议论。

当下社会思潮_当前社会思想_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可能实现吗

任务五:立足不同时代,对比思辨成思考

讨论:“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在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对于我们当下社会,有何意义?

当时社会:

墨子“兼相爱”的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道德观。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由于墨子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的一大学派。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上是行不通的。

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混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原因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当下社会:

爱无差等。墨子提倡的兼爱表现的是一种人们之间平等的爱,是一种抛开血缘和背景的博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墨子所指的兼爱更符合当下社会。

墨子认为爱自己也要爱别人,爱民利民,就是指爱利所有的民众,为民是出发点,爱民利民是方式,与当下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的思想一致。

儒家的“爱”的等级差别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礼的作用也是一样),因此儒家理论的关键在于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使人们服从于各自所在阶层的等级秩序。墨家“兼爱”的观点是无差等的、公平、平等的,有更强的当下意义。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化社会,僵化的尊卑体系甚至有碍于时代发展、进步的步伐。如,有权不能任性是很好的当下表述。

上一篇: 关于阶级与阶层和阶级社会与阶层社会的问题(三)
下一篇: 明代后期是不是几乎可以看做近似于近代商业社会,起码是具有近代特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