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印度政治体制

印度政治体制

印度政治体制印度政治体制印度是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实权由总理掌握。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

印度政治体制

印度是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实权由总理掌握。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国大党是印度最大的政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印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印度人民党自称有350万党员,是印度第二大政党。印度还有其他政党。印度暂时没有形成类似美国那样的两党竞争的政党体系。全国性的政党竞争往往是国大党胜利。一些政党在地区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印度共产党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美国是两党制,不论地方还是中央都由这两个党相互竞争。而印度是中央一党独大,由于印度地域差异较大,不同政党往往在不同区域占据优势竞争地位。印度的党派状况类似日本的情况,属于一党独大,多党竞争的全国性格局。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度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

印度的外交搞得非常好,印度基本中立的态度导致印度左右逢源,与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关系都较好,印度也因此而受益巨大。印度的外交其实也就是远交近攻,印度相邻的两个最大国家是中国与巴基斯坦,都与印度矛盾较多。

印度对周围国家的强硬外交姿态,导致印度周围的小国,容易受到印度的摆布。不丹这个在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小国,外交领域受印度指导,而不是受中国指导或完全中立,这确实显示了印度的外交水平。印度还成功拆分巴基斯坦这个敌对邻居(孟加拉国是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的国家),这是印度外交的最大成绩之一,中国看着自己的盟友被拆分,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印度成功吞并锡金这个中国的小邻国,现在已经得到中国的认可,这是二战后成功吞并其他国家的例子,这也是印度外交取得的巨大成绩。印度在独立后,实现了土地的扩张,比如占据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土地。印度的事实显示印度的外交确实成功,值得羡慕。

1955年后,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巨额经济、军事援助(此时中国大陆与苏联的关系也很好)。1971年,两国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建立极为密切的双边关系。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印大力开展与俄罗斯和其他各独立国家的接触交往。1998年5月,印核试后,俄反对对印进行经济制裁,这显示俄罗斯对印度的扶持程度,如此之高,竟然不顾核不扩散基本原则。俄方承诺将两国军事合作提高到最高水平,将向印提供印要求的所有武器,这是印度左右逢源的典范,显示了俄罗斯的司马昭之心。俄罗斯与印度一样,外交原则是远交近攻。俄罗斯与周围邻居关系不好,偶尔发生冲突,但是俄罗斯懂得远交近攻,与不相邻的国家的关系却往往不错,与印度的关系是俄罗斯与不相邻国家良好关系的典范代表。俄罗斯的用意是在明确不过了,促使印度强大,促使遏制中国的力量增加,抗御中国的强大趋势。

50~60年代,印美关系密切。1971年印与前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发动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美关系严重受挫。80年代后期关系有所恢复,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美国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则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这显示印度与美国关系也不错,美国与俄罗斯一样,促使印度强大,增加遏制中国的力量。只是美国相对更坚持某些原则,这导致美印关系没有俄印关系密切。

印美关系没有印俄关系好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没有远交近攻的战略思维。现代美国本身的超级强大,周围国家的相对弱势,导致美国没有产生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中国与印度距离美国几乎同样的遥远,中国与印度都属于美国的远程国家,不相邻的国家,这导致美国不需要象俄罗斯那样想法促使印度强大,从而增加遏制中国的力量。在对待美印或美中的关系上,美国没有地缘因素,美国只是从政治角度倾向于印度,有遏制中国的意思。美国从政治角度产生的遏制中国的愿望强度,可能没有从地缘因素考虑的俄罗斯遏制中国的愿望强烈。事实上从地缘因素考虑,美国通过扶持日本或韩国就可以增加遏制中国的力量。俄罗斯与印度也是主要的遏制中国的力量。中国现在其实已经处于被遏制状态。

美国作为世界警察,需要考虑全面的力量均衡,不但要考虑全球性的力量均衡,还要考虑区域性的力量均衡。而印度周围遏制印度的力量相对不足,这会影响美国在印度洋的利益。中国与巴基斯坦是遏制印度的力量,真正的遏制者主要是巴基斯坦。印度洋周围的其他国家力量就不大了,难以遏制印度的势力,印度洋区域具有力量失衡的趋势,这是美国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美国会逐渐越来越难以容忍印度的逐渐强大。

2000年,印与欧盟建立首脑会晤机制,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与欧盟建立类似机制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依靠自己的人口数量,以及逐渐增强的经济实力,正在尝试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这显示了印度的雄心。

印军前身为英国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美国、俄罗斯是前三名)。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相对于印度人口数量,这个军队规模不算大。

一直以来印度把扩充军事实力当成争当世界一流大国的重要标志。印度始终致力于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军事强国行列是印度国家战略的终极目标。印度当局深信,军事实力是取得大国地位的必要基础,外交必须以军事为后盾,军事必须以外交为补充,军事力量不仅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战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机构、军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支持。

从俄罗斯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从英国购买价值17亿美元66架“鹰”式高级教练机,以及从以色列购买3架11亿美元的“费尔康”空中预警机。印度空军计划从美国采购126架多用途中程战斗机、先进无人机和运输直升机;海军计划购买先进潜艇、海上监视飞机、一颗人造卫星和3艘航空母舰。印度是新兴经济体当中购买武器最多的国家。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是: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直接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中国),排挤其他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干涉,巩固其在南亚及印度洋的既得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军事强国。这个态度是典型的地区霸主态度,中国应该重视起来。印度虽然外汇不多,但是印度可以买来外国先进武器,这是印度相对中国大陆的优势。中国身为大国,不购买武器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中国应该走自我研发的道路。中国应该学习美国武器研发或制造模式,让私营企业研发武器或制造武器,军工企业逐渐私有,非常必要。军工企业私有可以提高武器制造水平,提高武器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军事实力的强大。

印度已宣布在未来十年里要建立一支航母舰队和核潜艇的计划。最近,印度还进行了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试射,其射程可覆盖中国的主要城市。而在临近中国的边境地区,它也正在重新开启空军基地。为鼓励印度制衡中国,俄罗斯逐步加强与印度军队紧密合作。

虽然印度军队依靠购买可以实现较好的装备水平,但是由于印度人口智商的不高,这导致印度军队的实际战斗力往往会被高估,其实印度军队的实际战斗力没有我们感觉得强。把印度军人想象成与我们的军人一样的天赋水平,这必然会带来对印度军队战斗力的高估。

上一篇: 凡勃仑效应
下一篇: 经常考!37个教综“效应”,21年考编党千万别错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