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教师资格证易混淆笔试辨析题:德育类

教师资格证易混淆笔试辨析题:德育类

教师资格证易混淆笔试辨析题:德育类1. 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例题:品德和道德是⼀回事。【答案】(1)此说法错误。(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 品德道德概念混淆

例题:品德和道德是⼀回事。

【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个⼈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为规范的综合。两者是有区别的,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因此,品德不同于道德。

(3)故题干说法错误。

2.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例题: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种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或社会具有⼀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的养成不仅受到道德认识的影响,还要受到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影响。因此,并非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3)故题干说法错误。

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例题:德育就是培养学⽣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答案】(1)该表述错误。

(2)德育有光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论是广义的德育还是狭义的学校德育,都是指对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施加影响,而不仅仅是针对道德品质的教育。

(3)故表述错误。

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

例题: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

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致,可能不⼀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

(3)故该说法错误。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多端性

例题: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并不⼀定以知为开端。

(3)故题目说法错误。

上一篇: 在当今飞速发展并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下一篇: 单选题:社会公德与公民道德的区别与关系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