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④|
唯物史观·
一、基本概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
社会的(A)经济形态、(B)政治形态(C)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二、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特殊方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1)统一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①原始社会→②奴隶制社会→③封建制社会→④资本主义社会→⑤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
(2)多样性:
(A)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B)有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C)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升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
(D)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
(3)必然性:
(A)指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B)社会形态更替归结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4)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A)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于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5)前进性、渐进性:
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它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6)曲折性与跨越性:
(A)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B)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
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页109—1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