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自然辩证法--期末整理

自然辩证法--期末整理

自然辩证法--期末整理整理基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自然辩证法概论(2018年版)第0章 绪论简要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历史发展和新时代意义自然辩证法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

整理基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自然辩证法概论(2018年版)

第0章 绪论

简要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历史发展和新时代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为指导

基于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要求

考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

0.1学科性质: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综合性、交叉性、哲理性

与具体学科的区别:

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 p2~p3

0.2研究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科学技术观 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解释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概括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一系列的辩证思维形式和基本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 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运行规律、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和社会治理的普遍规律。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思想

包含 创新观、人才观、发展观

体现出 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0.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

略 p5~p6

0.4自然辩证法的新时代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对毛、邓、三。。。等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

毛、邓、三 略 p6~p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最新成果,具有一脉相承性、实践性和继往开来性。

第1章 自然观

自然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p10~p22

1.1.3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他先于人存在,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历史性属性,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

2)自然界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发展

3)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主张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运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认识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对认识自然界起到决定作用。

2)历史性

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认识自然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3)辩证性

四个统一:

a) 唯物论与辩证法 b)自然史与人类史 c)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

d)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4)批判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基础、作用、演变 p24~p29

1.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自然界的演化不可逆

4)自然界经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1)系统性 2)复杂性 3)演化性 4)广义性

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基础和作用 p30~p33

人工自然观的观点:

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它具有目的性、实践性、价值性等特征

2)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皆来自于天然自然界,它们三者通过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地演化着。

3)人工自然界通过“自复制”“自催化”和“自反馈”等机制,螺旋式演化着

4)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1)主体性 2)能动性 3)价值性

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基础和作用 p35~p37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2)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基础和作用 p38~p43

第2章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

1)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

2)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3)现代科学与技术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发展分别有其模式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p44~p46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2)科学的分类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哲学有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和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和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科学的革命引发了宗教的革命、产业革命、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7)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比较复杂,观点较多 p49~p50

8)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9)科学技术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容易发生异化,使得劳动者成为被剥削阶级。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科学的本质特征

总体上,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具体地说,

1)从科学的内涵看,它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2)从科学的基础上看,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3)从科学的社会作用看,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

4)从科学的社会属性看,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5)科学具有双刃剑作用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劳动资料延长了人自然的肢体

2)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3)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发明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技术属于直接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p56~p59

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

科学发展的两种趋势:

1)由搜集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和综合材料

2)从研究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科学是渐进的过程,后一种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内容

1)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2)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3)总体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

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存在不平衡

3)科学对技术存在先导作用

具体内容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3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

定义: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而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和系统思维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分析和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整体与部分相互统一,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

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做科学研究,首先要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辩证思维首先要考虑的基本点。

1)分析与综合

2)归纳与演绎

3)抽象与具体

4)历史与逻辑

p68~p73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和重新配置。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在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和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特征。

批判性思维,是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断哪些思考具有优点,哪些思考不具备优点的过程和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提出探究性问题。

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互补的思维方法。

具体内容

1)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3)思维的直觉和顿悟

4)思维的批判性

5)移植、交叉跨学科研究方法

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是一种把不确定性尽量转为确定性的方法,是追求精准思维的具体方法。

系统思维是把事物视为系统来处理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性和关联性很强的思维方式。

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具体论述和作用 p80~p84

复杂性思维和方法

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

战略性思维和方法

战略思维、战术思维和顶层设计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发现、发明与创造,科学实践是科学技术活动中最基本的和最基础的活动

科学实践的方法、技术活动的方法 p88~p95

第4章 科学技术社会论

定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总的概括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核心内容:

1)社会功能观 2)社会运行观 3)社会的治理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具体来说:

1)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转型

2)变革了生产关系,增进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3)产生了劳动异化现象,造成了工具理性的张扬和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化倾向。

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论述部分 p97~p105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p105~p108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p108~p111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行为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研究伦理: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2)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

伦理规范:人类、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发展

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

3)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和应对

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

针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马克思主义提出:

1)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

2)以先进文化为引导,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3)改变单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倾向,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4)客观全面评价科学技术的风险-收益,制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

第5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1)科学技术的创新观 2)人才观 3)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毛、邓、三、科 相关内容 p127~p14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创新观:

1)科技创新的目标:建成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5)把握科技创新特征

6)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则: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7)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8)科技创新的保障:加快科技文化建设,发展创新文化

科学技术人才观

1)从多维度、多层次理解科技人才

2)人才是第一资源

3)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4)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观

1)新科技产业革命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3)大力发展和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

4)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5)发展国防科技,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上一篇: 初一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详案
下一篇: 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