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初一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详案

初一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详案

初一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详案初一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我是XXX中学初一历史组的XX。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我是XXX中学初一历史组的XX。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历史时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限的可能性蕴藏其中。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就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优化反思五个方面来开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核心课文,这一课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篇章,在中国古代史有重要地位。2011年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如下。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这也是历史学科重要核心素养。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学生唯物史观。通过理解商鞅变法,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由于七年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乐于接受图片和故事的资料。对重要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但还需加强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商鞅变法,教学难点落在战国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探究教学、比较教学等方法突破课堂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探究学习、比较等方法深入开展课堂学习。本课的课堂设计紧扣课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展开,从军事之变、制度之变、经济之变三个篇章分别阐述课文内容,层层剖析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的不同层次的变化。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文物会说话”这一活动:展示了战国时期在XX浏城桥墓出土的几件铁质农具,请同学们猜猜,这些铁农具的名称和用途分别是什么?然后,通过史料补充,用真实的数据让同学们看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运用。继而,由老师点拨得出,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成为了战国时期各种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小活动开展导入课堂,展示一手史料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调动学生积极性,落实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发展,那么它究竟引发了怎样具体的社会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过渡语)首先进入军事篇,本课伊始,学生对于战国的基本信息和特征没有基础认识。因此,我以时间轴和地图的形式直接展示,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战国有了直观的了解。

进而,我请同学们依据地图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春秋时期,战国形势图有何新特征?学生由地图的观察和比对,了解了战国七雄。并得出结论:诸侯国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面积大幅度增加。这是春秋争霸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环节的设计,直观简要的展示了战国形势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接下来,我邀请本班的故事大王给同学们讲了两个小故事,分别是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和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战争概况。并依此提问:对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新特点?学生尝试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关键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提升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战国时期战争的时间更长、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兵力增多,战争性质也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为兼并,战国的兼并战争推动全国趋向统一,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过渡: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国的兼并战争中,需要雄厚的物力财力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支撑,那么战国七雄又是怎样富国强兵的呢?变法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潮流。商鞅变法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如何帮助学生顺利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活动“子云回国记”。

周游列国多年的子云,在回秦国的一路上,看到了以下让他吃惊的场景。(展示情境,并停顿)以上情境的出现分别对应于商鞅变法的哪一点措施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发言,得出结论。以上四个情景剧分别对应着商鞅变法的以下四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补充史料及结构示意图,展示商鞅变法带来的社会的变化。在这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要的经济思想重农抑商,在这一环节,我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特点,创设历史情境、开展活动探究。用子云的所见所闻为突破点,将商鞅变法的内容转化为具象化的故事,起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补充史料研读,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理解变法的结果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的确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归教材,总结、梳理关键知识点,并认识到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子云回国后,何去何从呢?基于“子云回国记”,我设计了第二个活动:“子云从业记”。回国以后的子云,将选择怎样的职业发展?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于这一职业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借助智慧课堂平台设计了三个角色,随机抽取学生,分配职业,联系商鞅变法的措施,让学生思考变法对不同阶层分别产生的影响。基于同学们的探究、发言。

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在这一环节我们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开展活动探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课堂容量,调动学生课堂主体性,通过变法对子云的个人影响,知微见著,认识变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有效的突破课堂重难点。过渡: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军事和政治的变革,那么在经济上战国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切换视角,从秦国的成都平原来看经济之变。这一篇章,我设计了“以诗证史”环节,从这两首诗联系到教材所学,学生能够得出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江堰的修建。关于都江堰的修建,我准备了一个微课,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认识到都江堰的修建促进成都平原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并结合图片了解都江堰在现今社会的价值,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战国时期,列国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带来了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列国国力增强。同时,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也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课堂小结:本堂课从军事之变、制度之变、经济之变三方面入手讲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整个战国时期社会性质发生改变,而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加上都江堰、长平之战等历史因素的加持,最终秦国在战国七雄脱颖而出,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在这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商鞅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站在了时代浪潮的尖端,勇于排除万难,肩挑重担,力推改革。但是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却被在旧贵族的诬害和秦惠文王的猜忌之下,车裂而死。古往今来,变革都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历史的机遇从来都不是留给那些固步自封、亦步亦趋的“传声筒”。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就是在一次次的改革中逐步走向强盛。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历史传承的文明精神却从未湮灭。伟大的变革者们传承给我们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锐意进取的坚韧,是舍我其谁的担当!同学们,期待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能接过这一份文明的传承,敢做时代的弄潮儿!商鞅已死,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呢?最后,我在智慧课堂平台上布置课后作业——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探讨商鞅变法成功与否,培养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以上就是本课的设计。执教本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了如下反思。首先,全课紧扣课题中的“变化”展开,从军事之变,制度之变,经济之变入手,脉络清晰,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主线串起来教学,由点及线、由线连面。其二,根据学情展开教学,依照七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猜文物、讲故事、看情境、选角色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智慧课堂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学的容量,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本课注重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利用时间轴和地图等的展示,建立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图文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借助都江堰的现今价值分析以及对商鞅变法精神的探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课堂参与度很高,重难点顺利突破,历史核心素养相继得到落实。总体来说,课堂高效而有活力。本课教学中也留下很多遗憾。如: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在课堂活动开展、对学生的调度点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课堂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教学和反思的反复进行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才会不断提升。在这堂课的备课和上课环节,我收获了很多。期待在三尺讲台这片沃土上,我能不断深耕,收获更多。

上一篇: ChatGPT: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
下一篇: 自然辩证法--期末整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