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1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我们知道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下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2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中国有些综合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但是大部分中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以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这种人才模式在过去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是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能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研究。

2.2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比研究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表述。当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依据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宽窄分为通才培养模式和专才培养模式。通才培养模式专业口径较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专才培养模式与通才培养模式恰好相反。下面从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时间、培养的场合等来划分当今国内外现存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

依据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分为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受“技术理性”的支配,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技术员,拥有熟练的技术,按科学规则塑造社会公民。在这一观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套熟练的能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技术。发展模式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背景下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构建,更加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使教师有能力主导教学的全过程,在培训阶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应以此为目标,塑造和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2.2.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

根据培养时间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一次性模式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经过大、中专院校在入职前的系统培养后,进入教师职业岗位后不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训。终生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入职和在职教育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阶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一体两面”体系的培养模式,即在统一的体育院校系中分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在21世纪初期,我国必须健全、完善培养和培训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大多数体育院校系在致力于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参与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让终生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2.2.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本培养模式和大学联合中小学培养的模式

根据培养中心场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为以大学为基地的培养模式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以大学为基地培养教师是20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未来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认识不足。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因此不断招致社会机构以及民众的批判和攻击。以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为基地的这种模式,教师的培养将在有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院与中小学间真正的合作,其合作关系是以在智能和责任上的平等为特征。合作者共同对教师候选人和中小学的学习成效承担责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围绕这些共同的目标,大学教师在中小学基地从事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担任大学的顾问、指导者和工作成员。这种合作关系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性质,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负责教师的训练和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将各自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智能的混合对教师教育来说是全新的。目前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只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型的教师培养实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成新的融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将是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在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将出现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3建立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

中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新的特质。这就好比合金,以某一种金属元素为主(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即所学专业),加上别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较宽的知识面),所组成的物质。这种全新的物质——合金,具有与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几种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不同的新的特性,如硬度、导电性、延展性、膨胀系数等等。并且这些新特性既不是其组成单质的某些特性的叠加,也不是其组成单质某些特性的平均值。这些都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相类似。所以,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合金”模式,就是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合金”模式的优点是融合了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在建立“合金”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与时俱进和学生发展两个原则,为人才培养提供总的指导。“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实施“合金”培养模式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第二,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育相结合;第三,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建立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第四,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思想转变为重视素质、创新、敬业、合作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摒除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培养“合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第五,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中,主要聚焦于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4.1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研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运动项目少,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所以在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在课程结构改革中,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分天下模式: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组成。具体模式是:压缩必修课程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3类课程的结构,建立优化的“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使之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形课程”,进而形成一个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第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维是横向层次,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二维为纵向层次,即课程的类型结构,可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三类课程要特别注意活动课程的开设,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第三维是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把通常的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或公开的课程,把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这些影响因素称为隐性课程。贾克森(P.W.Jackson)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远比显性课程为大。但只有当隐蔽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所以,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等。

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强化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与国外相比,教育类课程开设偏少,强化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不约而同的结论;第二,拓宽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通识课程,多表现在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如历史、艺术及艺术欣赏、文化、伦理道德、音乐欣赏与体育技术动作培养理论等。还可以通过开设文理渗透课、学科交叉课和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第三,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通过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和重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来实现。将学科专业课由目前的70%左右精简到30%~40%,是学科专业课走向科学、合理的正确选择。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第四,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第五,注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第六,注重实践性课程。

4.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理论研究

4.2.1教学方法的定义及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现状

我国教育理论家王道俊、王汉澜说:“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我国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大部分老师依旧进行传习性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样教学效能是很低的,造成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将来实际工作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适应能力差。对那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的建构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法运用较少,或很少运用。这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不利的,也不符合世界人才培养趋势和发展规律。

4.2.221世纪初期在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使用的教学方法

4.2.2.1自学教学法:21世纪初期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专门性的、应用性的知识,更新的周期更短。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自学方法,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吸收新的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现代大学生应当掌握的信息量较多,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网络,又提供了大学生以直接掌握信息的方便,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都通过课堂和现场来传授,大量的信息要通过自学来掌握。大学生经过普通教育的培养之后,身心、知识发展与积累都达到一定水平,已经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知识。同时,艰苦而不间断的自学,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有节奏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当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认知,自学是学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能力和方法。

4.2.2.2建构主义教学法:21世纪初期,我国需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传统的传习性教学是做不到的。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挖掘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智力和方法方面的价值。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等主张,本质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在教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一点正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选择。

4.2.2.3范例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高度分化,新的知识不断产生,而且在分化的基础上随着人们认识提高,原来不被发现的联系被揭示出来,出现了许多交叉、横断、边缘学科等。各国教育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教育纷纷采取“加法”的措施,不断增添教学内容,搞百科全书式的教育。结果,各级学校的课程变得十分庞杂,学生负担加重,智力活动受到窒息,学习主动性受到束缚,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为了打破按完整的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原则,即教学大纲应该从庞杂臃肿的教材中精选那些对进一步了解事物本质具有实例性的、启发性的部分,使学生借助于这些典型范例的研究,理解普遍性的东西。范例教学对于解决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造成的教材臃肿和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的矛盾,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矛盾提供了可能性。范例教学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独立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它适用于许多类似内容的学科的教学。

4.2.2.4案例教学法:我国现在与将来都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人才,然而,在专家访谈中了解到新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这说明我们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上有欠缺。我们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课程,而且也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品质;可以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的知识真正地内化和高度地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难题;可以缩短教学情景与未来的工作情境之间的差距,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属于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21世纪初期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的需要。

5.2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建立“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

5.3“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合金”培养模式的范式。

5.4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而且术科运动项目少;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

5.5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对那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认知能力的建构主义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自学法运用较少,或很少运用。这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不利的,也不符合世界人才培养趋势和发展。

5.6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性格各异的学生。应以能培养与时俱进人才的“合金”模式为主,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局面。

5.7在课程改革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5.8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运用方面,既要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在新条件下的运用,又要关注最新的教改动态,把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使培养的人才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5.9教师要多学会几种教学方法,以便灵活地配合使用。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原则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研究新课题的最好方案。

上一篇: 社会体育导论.ppt
下一篇: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