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樟林古港田野工作室在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揭牌。这是继广州市应元路南粤古驿道展览馆之后第二个开放式的南粤古驿道主题博物馆,将展示更多的古驿道相关展品。工作室将设置在新兴街林园,成为研究樟林古港历史文化的基地。
细说起来,中山大学与樟林古港颇有渊源。1934年,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陈国梁、卢明便已开始对樟林这个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并于1936年发表《樟林社会概况调查》。虽然彼时的樟林早已不复当年港口的繁盛,但作为一个南中国典型的乡村聚落,又有曾经作为“通洋总汇”的港口历史,樟林仍有其独到的魅力。
此后的八十余年,中山大学凭借位于广东的地缘优势,一直以来对樟林这块颇具研究价值的地区开展多角度研究,其中尤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等人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成果最为显著。
樟林古港是八大南粤古驿道之一,同时也是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坐标所在地之一,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与魅力,近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海内外学者及华侨的目光?或许通过中山大学对樟林的研究史可窥得一二。
中大学子首将社会调查带进樟林
“樟林的起源在什么时候?因潮州府志和澄海县志都没有记载,所以很难稽考。但寨城的建筑则始自明初。潮州府志:‘樟林寨城在澄海县四十里,周围一百四十丈,高一丈四,创自明初,后为贼毁。’明初的时候,樟林既已建立寨城,则起源必在有城以前,当无疑义……”这是《樟林社会概况调查》中关于樟林起源的考证,并得出了“我们虽不能明显地断定樟林起源什么时候,但宋代已有樟林,确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樟林的历史,只是这份调查报告的一部分。从内容上看,这份调查报告包括樟林的地理、历史、人口、乡村政治、教育、卫生、宗教及信仰、风俗与习惯、娱乐、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内容,较为详尽地还原了樟林彼时的社会面貌。
“太平洋国际学会,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初在潮州一带作社会调查,而以澄海县底樟林为主要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原本以移民状况为目标,其他项目为其次。……最初原是着重移民方面,但其后各方面的材料都搜得很多,于是汇集整理,称为《樟林社会概况调查》。”在编者序中如是说。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学科刚刚兴起,社会调查的工作也不被人注意、重视。社会调查运动在北方较为发达,在西部、南部地区,还较为落后。在此背景之下,此次樟林社会调查显得颇有意义。
“陈国梁与卢明所作的调查研究当时其实是清华大学的陈达教授所作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这个大型社会调查的一部分。在《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中有一个重要的调查部分叫‘华侨社区丙’,这部分用的就是陈国梁与卢明调查的樟林的材料。”陈春声说,而从这开始,樟林便与中山大学,结下了缘分。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调研,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陈国梁与卢明顺利地完成了此次侨乡的调研,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揭开了对樟林地区社会学研究的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陈卢二人进行社会调查的同时,华侨问题刚被学界所重视不久。当时,随着华侨人数的增多以及华侨对于历次革命运动的帮助与支持,这一群体开始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而在汕头开埠之前,樟林便一直是潮梅地区华侨出洋的出口。根据陈卢二人统计,1934年,樟林共有4973户人家,其中华侨户便达到1318户,这还不算归侨的数量在内。
数以百计的中大学者曾研究樟林
正是有了陈卢二人的调查研究基础,加上樟林的历史地位与研究价值,中山大学对樟林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据陈春声介绍,数十年来,数以百计的中大学者对樟林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在中山大学有一个东南亚研究所,这个东南亚研究所一直有在作樟林的研究,包括东南亚研究所的所长,我的恩师张映秋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还主动提出,与中山大学一道合作,在樟林设置研究所进行研究。历经两年时间,朱拉隆功大学学者通过史料与调研,在回国后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樟林的文章。”陈春声说。
实际上,研究樟林的并不止中山大学一家,国内外不少知名学者,只要涉及中国近海帆船贸易研究史还有华侨移民史的研究,都会提到樟林。
“樟林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课题,一直以来就被社会关注,无论是汕头的岭东日报也好,潮海关的档案也好,都对樟林投以较大的关注。在学者的眼中,樟林不仅有研究价值,还有较为完整的研究资料。”陈春声说。除此之外,在海外还有很多文献,记载了乾隆年间潮汕地区移民到东南亚的记录以及贸易往来的记录,这些都与樟林息息相关。
作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学者,陈春声为什么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注意到樟林并将它作为研究的对象呢?
他表示,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国内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我们致力于发展一个新的学术方向——历史人类学,试图把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一些特点与学科方法结合起来。我们一直在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国家,中国为何能够成为一个长期统一的整体?’于是我们在国内不同的地方作不同的民间传统社会研究。最开始我们的工作集中在福建、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北、江南等地,我在选择研究地点的时候,就选择了我的家乡澄海。入手的村落,就是樟林。”
除此之外,陈春声还提到了另一个原因:机缘巧合的史料挖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有过一次文物普查。通过文物普查,对樟林的文献有重大的发现。发现了一批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嘉庆年间的樟林材料,十多万字,当时叫做《樟林乡土史料》,被当地的文化工作者抄录之后,现在的抄件还保留在澄海区博物馆。这批资料记录的时间为刚刚开始繁华的嘉靖年间到非常繁华的嘉庆年间,是非常难得的资料,是过去研究者从未发现也从未利用的。”陈春声说。
陈春声还介绍,樟林本地的文史工作者,如李绍雄等老师,在樟林发现并整理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潮州歌册——樟林《游火帝歌》,黄光武老师的研究,陈汰余老先生在清末所编写的《樟林乡土志略》被挖掘,还有樟林一批碑刻被重新挖掘整理等,为樟林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材料。“我注意到樟林并选择这里进行研究,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批材料的出现,而新材料的出现就意味着新研究发现的可能,所以二十多年来在樟林的工作要感谢当地文化工作者的帮助,这些年来在樟林陆陆续续收集到的资料超过150万字,这是过去研究者从未有过的优秀条件。”
樟林研究还有潜力可挖
在陈春声看来,对于樟林的研究还有着巨大的潜力,因为还有一些资料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现在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收藏的侨批里面,有大量的樟林侨批,数量可达上千封,没有好好地研读研究。澄海区档案馆与汕头市档案馆中还藏有不少关于樟林的档案件,也没有好好地发掘利用。”陈春声称,“另外,海外还有很多关于樟林的文献等待收集。这是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看法,而不同学科的学者或许会有更多不同的兴趣点。还有很多线索可挖掘。”
顺着樟林的研究潜力,陈春声谈到了近日揭牌的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樟林古港田野工作室。在他看来,成立工作室除了可以对樟林进行进一步挖掘研究外,还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可以通过工作室,在樟林地区进行文化传承工作。樟林地区作为一个潮汕历史上海外贸易与移民的象征地,在这个地方做一个田野工作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为了保存与继承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传统,首要的目的就是保留关于樟林的文化记录以及历史传统,带有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按照许瑞生副省长的要求,这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中心,也是一个展示的平台,展示一些关于樟林的文化遗存、文物保护及研究成果。”
“第二,对于中山大学来说,可以利用樟林来训练培养学生。在南中国,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像樟林一样有历史的完整聚落。因为从明朝的嘉靖年间开始,樟林就有开村文献,直到现在的历史都有成序列的文字记载,而且都得到很好的保留。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具有学术传统的地方,很多学者对这里作了近百年的研究,历史文化遗存,包括一些民间的活动也保存得比较好,这样的地方用来培养学生,尤其是培养有历史人类学兴趣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对于中大而言,这个田野工作室不仅仅是作研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训练。这里可以当成典型或者范本,虽然这些学生未来未必继续作樟林研究,但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相关的方法或者基本规范。第三是我希望部分学生能够对此产生兴趣,并把樟林的研究继续做下去。”陈春声说。
与此同时,陈春声还对樟林的保护提出了建议。在他看来,樟林古港自古以来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如果根据官方的行政区划,现在所说的“樟林乡”,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这不利于樟林古港的未来统筹和发展,这也是下一步推动樟林古港保护利用工作要思考的问题。
【全媒体记者】许端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