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设计.doc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设计.doc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设计.doc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教学重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基本内容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即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也是资本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的自然规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社会环节,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前提和社会基础。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一直存在下去,它一系列条件的规定下、推动下,它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焦点问题:过渡的时间、转变的条件、过渡的步骤和方式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1952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195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1953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1953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根据新中国的历史条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必要性第一,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第二,必须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第三,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达1.17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数的87.8%,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第一,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第二,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到1956年,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改造的方法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原因、作用。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改造的步骤第一,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个别企业的公社合营。第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改造的经验 第一,坚持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把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 造结合起来;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既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又避免了社会 的动荡; 第三,用和平方法改造资产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丰 富和发展。 2、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 1955 年夏天之后,由于突然 加快了过渡的步伐,出现了时间过短、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 有指导思想、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所引起的认识上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6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 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 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 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3、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化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 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宪法。 4、阶级关系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 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矛盾。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 世纪中国又一 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 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3、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50 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 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 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5、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6、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a、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 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 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 世纪50 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 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 世纪70 年代末开 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 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949 年1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上一篇: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特关于“矛盾”的考点归纳
下一篇: 贫困学子家庭为入学犯愁 社会爱心人士资助解了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