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了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错误因素,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其正确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了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错误因素,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其正确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认真研究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文章首先介绍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涵盖了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交换过程和价值的本质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81-02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首先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次,没有价值的东西,即使具有使用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处于基础的的地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成为商品;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其次,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正是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新价值。进而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区分了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面两个部分已经对使用价值、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劳动二重性进行了分析,解决了交换价值背后隐藏的价值问题。接下来,该部分将对商品的价值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进行分析。马克思首先指出,“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①接着详细地分析了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

4.交换过程

商品所有者若想要使自己的商品交换出去,就必须使自己的商品同任何别一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商品作为价值和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②

随着交换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使用价值和价值内部的对立需要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③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

5.价值的本质

何为商品拜物教?“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指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是物质的自然属性,把商品价值所体现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因而就把商品神秘化了。”④商品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怎么产生的呢?“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⑤

二、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了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错误因素,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其正确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在其基础上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揭露了工资的假象,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这里将着重阐述一下劳动价值论对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现实意义:

第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使用价值,一个商品要顺利实现交换,完成从W到G的惊险的跳跃,一个必不可缺的前提就是它必须要对别人有使用价值,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选择偏好。

第二,价值规律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竞争规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就有竞争存在,所以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范畴是同样适用的,而且很重要。无论是哪种竞争,“一般都有以下三个作用:(1)促进商品价值量的实现;(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同价值规律一起调节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⑥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2.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4.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5.

④何炼成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7.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9.

⑥陈征等.〈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9.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2]陈征等.〈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何炼成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赵诗琴,女,四川泸州人,硕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 社会发展需要有志拼搏的年轻人
下一篇: 老实人该怎么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