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由低到高合乎必然性的发展进程,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进步的评价,主要有两大尺度:一是生产力尺度,所谓生产力尺度,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一是人的尺度。人的尺度旨在用人的发展状况来衡量和评价社会发展,凡是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便是进步的社会,否则便是倒退的社会。1、生产力尺度,这是学界多年来一直主张和使用的观点和方法,其基本的表述就是列宁所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或者是“社会进最高标准”。之所以把生产力发展看作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即可以精确测度的标志。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进步与否,从根本上说,就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凡是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就是进步的社会,反之就是落后的社会。从历史发展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之所以代替旧的社会形态,就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能够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用生产力标准评价社会进步时,就不能撇开生产关系,因为既然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来衡量社会进步,那就不能仅看眼前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要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合程度。
只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即便是生产力水平暂时低下,也会使生产力以至整个社会快速发展起来。2、人的尺度即人的发展尺度,这是后来的研究中特别是在发展研究和价值论研究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人的发展状况来衡量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之所以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最终体现。具体来说,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最终都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反映,其成败得失最后也只能由人的发展状况来检验。人的发展作为一种综合状态,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的状况: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人的发展的快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快慢;人的发展的总体状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状况。因此,社会进步与否,必须依其人的发展状况来衡量。关于人的尺度也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这就是将人的尺度混同于或归结于道德尺度,用道德评价来代替人的评价。这在某些伦理、价值的研究中表现比较明显。应当指出,对社会进步加以道德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进行社会进步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人的尺度毕竟不等于也不能归结于道德尺度。人的发展,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素质的发展,即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状况的改善、寿命的延长等,又有社会素质的发展,即劳动活动的自由选择、社会关系的扩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各种权利的维护和发展等,还有精神素质的发展,即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的发展。
显然,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用一个道德因素所能概括和替代得了的。生产力尺度主要是一种科学尺度或历史尺度,它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水平为标尺,对社会发展予以评价。人的尺度则是着眼于社会发展状况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以一定的价值准则和主体性原则为标尺,对社会发展加以评价。前者属于客体尺度,后者属于主体尺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只是就其基本标准而言的,或者就其总体评价而言的,它并不排斥其他标准。社会发展进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一领域都有其特定的衡量标准,对不同的领域不能完全使用同一尺度。因此,在具体评价社会进步时,不能在标准上只强调一般而忘记了特殊,应当注意标准的全面性。两种尺度就其实质性的内容来看,是相互渗透、内在统一的。首先,生产力发展就内含着人的因素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或“物”的增长,而同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是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其次,人的发展也蕴涵和体现着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并不纯粹是人的身心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作为全面发展的个人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自由个性的形成有赖于素质、能力的提高,素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一定的劳动生产实践,劳动生产实践的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
事实表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具有内在统一性,其统一的基础就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改造对象世界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又是人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价值的过程。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而且使自身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社会实践的深化和扩展,给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普遍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多样化的需要,所有这些,最后都会结晶和升华为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丰富人的本质。“代价”在日常用语中,常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做出的某种舍弃、付出、投入和消耗。在经济学中,代价被看作是生产成本、机会成本、各种损耗和日常消耗;代价在哲学中则指事物发展的矛盾或背反性质的体现,是否定的外化或对象化形式,即发挥着转化功能且自身要被否定掉的价值。代价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发展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必然性代价”,另一类是人为造成的代价。而必然性代价与发展密不可分,其相互关系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就代价与发展目标而言,发展目标定得适中合理,代价就小。(2)就发展与发展动力而言,代价与新生因素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固有矛盾的体现,因而,双方相互排斥、相互联结,推动社会的发展。
(3)就代价与发展方式而言,发展并不是事物全面或全部的进化,而总是以某些方面的率先或优先发展、另一方面的暂时或滞后的形式来进行的,因而,没有离开发展的代价,也没有离开代价的发展,发展只能通过付出代价并扬弃代价的方式来进行。(4)就代价与发展的程度而言,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的自觉程度越高,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就越容易形成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反之亦然。(5)就代价与发展风险而言,代价在没有出现之前,统统是作为某种风险存在于发展过程之中的,风险总是包含着潜在的代价。马克思、恩格斯看待和批判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代价,是立足于人类自身能力的发挥、人类从各种束缚中的解放和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这一根本目的。马克思很早就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亦即人的实践机制,他认为,正是在感性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物化到外部对象上去,从而,一方面使对象“人化”了,另一方面也使人受到这一对象的作用和制约。所以,人们只能在某种特定的形式上得到确证和实现。这就是人的发展往往以片面的形式进行的原因之所在。马克思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 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 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 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 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 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 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是畸形的、片面的,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还处于创造人 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阶段,因而还不能从这 种条件出发去开始个人本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过程。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限制,结果使得资本主义 社会不是以整个人类的发展为目标,故而这种 目标不能不靠牺牲其他价值目标来实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 起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 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 了。
”“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 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 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 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 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 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针对社会发展代价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很不理解,他们甚至为此痛哭流涕。为摆脱这些代价, 他们希望抛开现代技术乃至反对文明,主张回 到原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一味地为发展 中的代价悲伤,认为这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 是非历史、非理性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同时,他 们坚持代价问题上的革命人道主义和实践批判 的观点,并认为扬弃这种代价也是一种历史的 必然性,这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革命 消除私有制社会的异化和灾难。 (1)代价的类型:一是指向自然界的,即“发展的自然界代价”,如农业文明与土地沙漠化、工业文明与环 境污染、人口增长与生态失衡、战争硝烟与气候反常 等等;二是指向人类社会的,即“发展的社会代价”,像 贫富差距、腐败蔓延、道德滑坡、邪恶势力抬头等社 会现象;三是指向社会集团的,即“发展的集团代价”, 比如发展中国家为寻求生存与进步,不仅要追赶发达国 家早已达到的历史目标,作为“后发”国家,还要适应工 业世界对当今发展活动的影响,受到与“先发”国家不 同的代价的威胁。
四是指向社会个体的,也就是“发展 的个人代价”,它是个人为社会整体发展自觉或不自觉 地承受损失和牺牲,诸如人性扭曲、拜金主义滋长、下 岗失业等现实状况。 (2)代价的表现: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动植物生存与繁衍问题、民 族矛盾、宗教发展问题、道德失落、教 育问题、妇女社会地位问题、战争危险 问题、贫困问题、犯罪痼疾、腐败毒瘤、 恐怖主义、邪教问题、毒品泛滥、艾滋 病蔓延、科技挑战等。 (3)对待代价的态度:首先,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代价付出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既不能过分沉迷于发展的正面效应及所取得的 积极成果,只注重发展,无视代价,甚至不惜 代价,从而忽视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否定 社会发展代价的客观存在;又不能把代价作为 一种幌子,以“交学费”为由,为自己的主观 失误进行辩护,开脱责任,把任何代价的付出 都看作是合理的。但是还要克服面对发展代价 付出,尤其是面对比较大的代价付出,犹豫不 决,徘徊不前,甚至放弃的畏惧悲观态度。 其次,要对代价采取有效的调控,将代价减小到最小程度,实现低代价发展。所谓低代价发展,是指在人 们的发展实践中,在价值目标的引导和最优模式的驱 动下,沿着合理的发展道路,以最小的投入和付出, 最小的风险和危害以及适宜的发展速度,获得最大发 展收益的一种发展。
实现社会的低代价发展,要求活 动主体科学决策制定社会发展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式, 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采取科学的途径和合理的手段, 运用适当的防范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合乎 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相统一,尽量减少社会发展中人为 失误付出的代价。 第三,科学把握社会发展中代价付出的“度”。社会发展既不能不付出代价,又不能付出过大的代价,关 键就要把握代价付出的“度”,把代价的付出控制在 一定的度之内,即以最小的代价付出获得最大的发展 收益。只有构筑起这种新的低代价发展模式,才能保 证社会和人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否则,就会 抵消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引起消极的后果。合理的 代价付出度的确定有其基本的标准,这就是在确定和 把握代价付出的度时,应充分考虑社会民众对代价的 承受能力、大多数人基本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的稳定 与正常运行。 第四,选择合理的代价支付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代价付出过程中,同样的代价,由于支付方 式的不同,其产生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所以 必须善于科学、合理地选择代价的支付方式。 社会发展中代价的付出,总是与特定主体的认 识、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不同主体活动造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