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
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从时间上来看,我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起飞,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起飞之后的持续增长问题,也就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新产业革命正在形成新的冲击和挑战。
我国发展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演变表明,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判断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总量矛盾变化为结构性矛盾:一是落后的供给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国内旧的分工体系与世界新分工体系不一致的矛盾,三是生产力的局部改进与系统改进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说明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促进新生产力和新的分工体系的形成,通过新生产力和新的分工体系的形成推进结构调整,并通过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为我国和世界提供更优质更高端的供给,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下的关键问题
(一)重塑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从地方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在经济增长总体下降的大势下,地方经济增长呈现出分化趋势。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地方经济增长呈现出:现有经济增量“东高西低”,潜在经济增速“东降西升”的趋势。新时代背景下,东部地区应加快步伐跨越结构升级、动能转换调整期,加快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新兴高技术产业成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供需结构均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集团固化带来的制度阻碍,提高制度供给能力,增强经济活力。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承接产业转移,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期,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着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在环境保护、生态友好、持续增长培育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二)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供给,以解决供求结构的失衡问题。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主要在结构失衡方面,一方面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产能过剩,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增强有效供给是关键。一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以科技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重塑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式。
(三)发展三新经济,以解决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
三新经济是指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首先,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深入,成为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此外科技、交通以及通信等方面日新月异的进步也使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的虚拟交易使得消费的便利程度空前提高,同时催生了销售、金融、物流以及仓储行业的巨大变革,更加注重交易效率以及用户体验的新业态不断衍生,推动经济从大众化批量生产向个性化高端定制的转变。
三新经济是兼顾速度与效率、数量与质量的新型经济形式,三新经济的发展反映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变革,表面上看是增速的高低变化,实质是结构的深度调整。急需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要把发展三新经济作为新时代下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引擎,延长产业链,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
(四)以工业化为核心,以解决经济发展动力的不充分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阶段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结构失衡,二是动力不足。结构失衡首先表现为供需结构失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端个性化消费需求与低端大众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产业结构失衡,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大规模资源投入拉动,产出效率低,而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研发活动与实际生产力之间的转化效率较低等原因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成长。三是需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的投资需求旺盛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需求而相对忽视内需,以及新时代下对内以低端需求为主而高端需求外流等状况。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工业化发展的后期,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增长原有动力后劲不足,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原因等方面的限制,我国现阶段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迟迟没有培育起来,形成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在新时代下难以为继的局面。
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仍是坚持工业化。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以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为核心,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推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融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创新引领高技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不断完善金融体系,改善金融秩序,正确定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确保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
(五)以活力经济主体的培育为目标,以解决经济活力不充分问题。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新时代下要在搞好国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同时要造就活力经济主体,特别是大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民营经济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主力军。此外,民营企业产权界定清晰,权责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与研发活动,是企业家精神的发源地,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高质增长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首先,完善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能力,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此外,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行政指令对企业发展的干预,降低企业成立的准入门槛;不断完善公司法律与合同法律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尊重契约精神;鼓励创新创业行为,培植企业家精神;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路径转型
(一)经济发展战略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型。
新时代我国经济尽管进入中速增长,但是依然处在追赶期,但是追赶的目标不同,过去是数量追赶,进入新时代要转向质量追赶,从建国以来的追赶战略转向质量效益战略。质量追赶与数量追赶相比,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激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激励有效、效率高超的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基础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效率。
(二)经济发展方向从高速经济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要求由过去注重速度和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化发展方式。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体现在:在经济发展理念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淡化对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的过分追求,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在经济发展动力上,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培养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产业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突出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在经济效益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上,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三)经济结构从多样化向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型。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但是没有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形成了经济结构的低端锁定、资源误配的局面,新时代下中国经济要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向高级化转型,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以结构多元化求速度转向以结构高级化求质量的转变。首先,改造传统农业,转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其次,加快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以及各类僵尸企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新能源、互联网等高技术新兴产业,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第三,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由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服务业向注重用户体验的高端个性化定制的现代服务业转变。
(四)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动力向新型动力转型。
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是要素驱动,要素驱动下的资源禀赋条件是要素缺乏稀缺性,但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原有的构成我国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的稀缺性不断增强,已经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应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改变的现实出发,坚持供给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扭转资源误配,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科研力度,加大科研投入,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水平,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调整出口结构,由能源资源与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深度加工品出口转变;调整投资结构,引导资本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以及新兴产业转移;调整供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高端消费品的有效供给,是新时代下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传统动力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有效举措。
(五)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转型。
通过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产出效率,通过改革提升制度效率,通过资源整合、要素整合提升要素使用效率。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现代产业部门。进一步深化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继续深化户籍改革,提升劳动参与率,促进农业传统部门城市现代部门的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加快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建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部门;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增强创新能力与科技水平,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集团固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释放新一轮深层次的改革红利。
(六)社会分工从旧的分工体系向新分工体系的转型。
社会分工体系和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僵化,造成了供给结构失衡,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造成了这些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培育新的发展动力,着眼于新领域、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以新技术、新机制、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形态,建立符合地区比较优势,富有特色、竞争力强、前景光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信息产业、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使得经济发展的要素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低端要素转向人力资本、技术、制度、信息等高端要素,使生产要素从较低效率部门向较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较低效率工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从而形成新的动力体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