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具体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正确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今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问题及答案要点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逐步走向消灭。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一,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成分是三种,就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数量上占多数的个体经济,还有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一定地位。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的文化;大众的,就是民主的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以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及其领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不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但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可能会有一时的发展,但终究会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和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展开,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私营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这一切,就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基础。(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相对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依赖。资本主义工业的这种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基本因素。(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迫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奋斗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在各方面给中国以援助。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就是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一种客观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这一历史过程得到了全国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一方面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第二,和平赎买。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

第三,逐步过渡。无论是对农业、手工业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多种过渡形式,使被改造者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经济制度而不感到突然。这样,既避免了在生产关系大变革的情况下通常难以避免的社会动荡和对生产力的破坏,又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切实贯彻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政策,使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终于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在世界历史上很有特色的资产阶级,终于以一种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独特方式最后走向消灭,而其中的个人则获得了新生。对一个剥削阶级进行这样的改造工作。取得这样的改造结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4、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革,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使生产力有了提高。1953年到1956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9.6%,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8%,原私营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多,原私营商业的销售额增长20%。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这表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革命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转变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社会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为今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知识运用

材料: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联盟的政策,本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或者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都是必要的,正确的,是符合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利益的。

......

但是这样做,并不是不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结成和继续这个联盟,为了借助国家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我们就需要对资产阶级偿付一笔很大的物质代价.这就是对于资产阶级私有的生产资料,不是采取没收的政策,而是采取赎买的政策.这是从我们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中产生出来的政策.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为什么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

阅读书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

3、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节选)(1956年9月15日)

4、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上一篇: 社会学的意义在何?
下一篇: 认知层次的高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