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今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现代史:1949-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主要特征: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政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登记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在这个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特性:

1、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2、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尽头。

三、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危机的表现:

1、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转衰,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

②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加重。

③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

④思想文化上,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正常,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四、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政治: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至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英、美、法等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原因:1、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2、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

1836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五、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是西方列强对中国首先和主要的侵略

1、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江宁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1860年,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中法两国签订《中法新约》

(4)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与11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3、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勒索巨额赔款。

4、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5、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公开抢劫中国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的重要内容就是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2、操纵中国外交:军事侵略伴随外交讹诈并行,取得利益之后“一体均沾”。

3、享有领事裁判权

4、把持中国海关: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

5、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6、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南京条约被迫开发 广州 夏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个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正式把协定关税的条款写进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洋船可自由往来中国各口岸。

3、对华倾销商品

4、对华资本输出

5、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①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②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

③在中国设立银行

④控制交通运输业

⑤对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四)文化渗透

1、宗教渗透和侵略;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基督教广学会、《万国公报》)

3、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六、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力量软弱;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6、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七、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地主阶级:一部分地主由于各种原因从乡村搬到城市,开始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但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主,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

2、农民阶级: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农民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资产阶级: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

①革命性: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保持中立。

②软弱性: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4、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的特点:

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

②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③大多来自破产工人,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八、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仇)民族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2、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家恨)阶级矛盾

3、两对主要矛盾的关系:

①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②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①区别: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时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着重解决生产力问题。

②联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九、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

3、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香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4、台湾人民也曾多次反抗侵略者,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5、1900年,义和团和部分清军与八国联军进行殊死搏斗。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期间:

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

1842年7月,副都统海龄在镇江战死疆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859年6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提督史荣椿、乐善战死。

3、中法战争期间:

1884年,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守军击退法国舰队

1885年,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取得镇南关大捷

4、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①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生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

②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以身殉国

十、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俄国,将整个东北和新疆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2、英国,长江流域、相公、西藏作为势力范围;

3、德国,山东;

4、法国,广东广西云南;

5、日本,福建;

6、美国,来得晚,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失败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以华制华”

2、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3、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遏制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图谋

4、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②经济技术的落后

(三)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起的维新思想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穆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四洲志》。

②1843年,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①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②1898年4月,康有为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

③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上一篇: 重组后,东莞光华医院定位“大健康”,将发展这四大业务板块
下一篇: 北大教授谈医改百姓越健康医院越赚钱网友:公益性医院为何要赚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