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1.1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马太效应不仅出现在经济方面,教育也存在“马太效应”,指拥有越多的社会资本和处于越高的社会阶层的人就可以获得越多的教育并拥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反之亦然。
教育,是几乎所有父辈倾尽半生心血的事业。从古至今,几乎中国所有的读书人被灌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思想,读书成为向社会上层阶级流动的最为正当的方式,鲤鱼跃龙门成为很多寒窗苦读学子的唯一期许。当今社会马太效应下,“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是否还能成为社会阶级流动的可能?
2017年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被网友成为“最有人情味的状元”,令他走红的原因不是因为690分的高考成绩,而是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所说的那段“扎心”的话:“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像我这种中产阶级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学子或者农村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比他们多走很多捷径。”虽然“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广受诟病,但出身社会阶级较低的孩子,确实很可能从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了。
根据一项历时两年(2013年~2015年)由REAP负责针对农村幼儿认知水平的调研,它作为中国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贝利测试,结果显示,陕西省为例,18~24个月大的幼儿中,认知发展滞后的比例高达41%。而在25~30个月大的孩子中,这一比例更高达55%。
古时还有“孟母三迁”的方式来改善孩子的生长环境,当今不光是先天“寒门难出贵子”,而且连后天“孟母三迁”的故事也难发生了:因为户籍、房价、学区、学费等各种限制基本杜绝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中国的社会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通过教育来改变子辈未来的社会地位,这一路径在当今社会仍然可行吗?“知识改变命运”是教育立国的根基。而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还是命运/出身就一定程度决定了子辈的教育天花板多高?原生家庭社会地位到底对子辈所能拥有的教育资源有多大的影响?这就是此次研究想解答的问题。
1.2研究介绍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是否的确对子辈所能拥有的教育资源获得存在影响。
本研究希望回答这一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让目前在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填写关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调查表。通过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所填写的数据进行分析便可以知道,原生家庭是否在其子辈在现代社会获得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助力”作用或者“阻力”作用。
通过对参与调查大学生家庭背景(包括父母收入,户籍所在地,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水平等问题)的调查,得出高,中,低三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等级分别所占的比例。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初步结论,即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构成对成年后子辈拥有的教育资源质量和数量成正相关关系。
我们假设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子辈受教育程度越高,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越多,所处的教育阶级越高。
我们评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主要包含:家庭年收入、父母职业、生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学之前的活动半径等。
此次调研中的变量包括:自变量是原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变量是子辈受教育程度。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提出“教育阶级”这一概念,对其作出简单定义:教育阶级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给其子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成正比,与社会阶级相同教育呈现出阶级分化趋势,又称教育阶级。
二、研究方法
2.1研究的基本概念、变量、假设和理论架构
基本概念:
在本社会研究中,提出了“教育阶级化”这个新兴概念,教育阶级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给其子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成正比,与社会阶级相同教育呈现出阶级分化趋势,这种现象成为又称教育阶级化。
变量:
自变量:
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
大学前活动半径,
家庭年收入,
家庭经济地位,
户籍所在地
因变量:子辈受教育程度
假设:
本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最高假设: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构成会影响其成年后子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水平,且二者成正比,即原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越高,其成年后子辈所有的教育资源水平越高。在这个最高假设下,存在着其他的具体假设:
①原生家庭户籍所在地会影响其成年后子辈所拥有教育资源水平。
②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会影响其成年后子辈所拥有教育资源水平且二者成正比。
③原生家庭父母的职业情况影响其成年后子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水平。
④原生家庭家庭收入影响其成年后子辈所拥有教育资源水平且二者成正比。
理论架构:
本社会研究采用了从定量的观察到经验概括,最后上升到理论的理论架构方法。
本社会研究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发放大量的调查问卷来搜集大量的资料,调查问卷涵盖所有与最高假设和具体假设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最高假设中的因变量即与抽样对象所拥有教育资源相关问题,另一类是与最高假设中的自变量即与抽样对象原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问题,具体包括“您所就读的大学所属类别”“您父亲的年收入”“您母亲的收入”“您的户口所在地”“您父亲的职业”“您母亲的职业”“您父亲的学历”“您母亲的职业”等等。通过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假设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调查结果表明,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构成不同,其成年后子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不同。一般来说,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成年后子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水平越高。最终,通过研究分析后,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构成会影响其成年后子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水平。
2.2研究的总体、样本及抽样方法、抽样过程
此次调查,我们研究的总体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研究小组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两百多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抽样方法:
①偶遇抽样。由于研究小组时间、经济等现实情况的限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因此采用较为简便易行、节约成本的方式进行小规模的调查,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选择关系较为亲密,最容易找到的人最为调查对象。
②雪球抽样。研究小组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即周围的同学,使其帮忙填写调查问卷,并请他们帮忙让他们所知道的符合条件的同学填写调查问卷,一层一层的广泛传播。
抽样过程:
前期本研究组以研究的问题为出发点,明确要了解原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对成年后子辈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影响的几个指标,并依据指标设计调查问卷。
中期鉴于本次研究属于小型探索性研究,故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考虑到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等因素,利用网络媒介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最终共收到203份问卷。
后期在问卷收集完成的基础上,浏览所有问卷,删掉无效问卷。在总结调查问卷时,发现由于总体的分布较广,在发放调查问卷时不同学校的抽样人数不一致,导致了抽样误差。发现存在的这种问题后,小组成员又针对发放调查问卷数量较少的学校进行了二次问卷发放,最终使各类学校的问卷发放数量基本平衡。
2.3研究的主要方法
资料收集法
本社会研究采用自填问卷法中的网络调查法。调查员选取出适合的抽样对象,通过网络媒介,将调查问卷链接发送给选取出的抽样对象,由抽样对象自行填写后提交,最后由调查员统一收集并分析数据。
资料分析法
本社会研究主要采用了定量资料分析的分析方法。调查员将所有的调查问卷回收后,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仔细的审核,矫正了其中错误、误填的答案,剔除了其中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无效废卷。接下来通过审核后的调查问卷进入到下一步的资料转换。调查员根据设计问卷时对每个问题和答案进行的编码,将收集到的问卷中问题的回答全部进行了转换,以供计算机识别和统计。将转换后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后,经过分析和处理,最终得出数据分析结果。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户口的大学生去过省外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境外,只待在省内的人数占比最低,而农村户口的学生去过省外的人数也最多,其次是省内,去过境外的人数占比最低,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学生进行对比,占比最多的省外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去境外的人数差别较大,从总体数据推断出,城市户口的学生上大学前去过的地方远于农村户口的人。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中就读学校为省级重点高中的学生,其父母职业主要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高中就读学校为省级一般高中的学生,其父母的职业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 高中就读学校为市级重点高中的学生,其父母的职业主要是商业、服务业人员;高中就读学校为区县级一般高中的学生,其父母的职业主要是其他类型职业。
学生所学专业在理科中,父母为国家机关或党群干部的人占比最多,工科中,父母为个体或经贸商业人员最多,农业中父母为农林牧生产人员和个体商贸人员所占比例是一样多的,两样占比最多,医科类,父母为国家机关或党群干部占比最多,军事类,父母为个体或经贸商业人员占比最高
文科类、哲学类、法学类,管理类和经济类中父母为个体或商贸人员占比最高,史学类,父母为个体或商贸人员最多。
教育类父母为农林牧渔生产人员占比最多。可以看出以上各个专业的学生中,父母大部分为国家机关或个体商贸人员。
如图所示,985高校中,父母学历为本科/大专的占比最多,211学校中,父母学历同样为本科或大专的占比最多;普通一本类学校,父母学历为初中以下的占比最多;普通二本类学校,父母为初中学历占比最多;大专类学校,父母为初中的学历占比最多,可以从总的数据大致推出,父母的学历越高,孩子所在的大学级别就越高。
985高校中父母年收入在40万以上占比最多;211学校中,父母收入大部分在20万以下;普通一本学校,父母收入大部分在10-20万之间;普通二本,父母收入大部分在10万以下;大专,父母学历大部分在10万以下。从总体数据推出,父母年收入越高,大学所属类别的级别越高。
四、讨论预测
本次调查研究以各类学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受调查的人群中,男生比例为37.38%,女生比例为62.22%。
第二题,城市户口的人占比59.45%,农村户口占比约40.55%,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城市人口上大学的比例更高。
第五题,专业所在类别主要集中在工,文,管理,法学,经济类,这也是当下社会较热门,就业较好的几种专业,侧面反映出专业和经济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就业出来的人群或许是未来社会中财富较为集中的群体,未来这类群体可能会像他们的上一辈一样,对财富和教育资源进行一种阶层式的垄断,对底层到高层的人才流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第六题,上大学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数据呈现橄榄型分布,省内的人群占比21%,省外占比60%,境外占比19%,大部分人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省外,可见受调查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是可以支持他们去省外旅游学习的,也就是中产阶级占比较高,少部分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可以去到境外。
第七题,高中所属类别,省级重点高中不出意外地占比最高,约40%,接下来的排名分别是区县级重点高中(25%),市级重点高中(18%),区县级一般高中,市级一般高中。可见大部分的受调查大学生都是来自各大省市的重点高中,这类重点高中培养出来更多的是走向985,211,和普通一本类大学的大学生。
第八题,你是否是独生子女,两者的比例差别不太大,是的比例(52%)稍大于否(48%),但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可见独生子女在原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对其受教育资源程度的影响不大,家庭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基本上是一视同仁的。
第九题,你父亲的职业,个体或经贸商业人员占比最高,约为25%,接下来是其他(16%),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13%),这几类群体,可概括为从商和从政,他们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中是较高的,可以把第九题和第十题放在一起分析对比。第10题母亲的职业也和父亲的职业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母亲中个体或经贸商业人员占比最大,约22%,接下来是其他(19%)和各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12%),这两类占比是较大的,说明大部分母亲的职业虽然不如父亲的职业收入高,但也不低,足够支持孩子去到省外境外旅游,去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给孩子的教育投入足够的精力和金钱。
第十一题,父亲的学历,占比最高的是本科/大专,约为34%,接下来分别是高中/中专(27%),和初中(26%),小学及以下(9%),研究生(3%),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受调查者对象的父亲学历虽然不算很高,但是也基本保持在本科生或者专科生的水平。母亲的学历要低于父亲的学历,大部分集中在本科/大专(28%)以及初中学历(28%),两极分化有点明显,本科和初中学历各占一个大头,高中/中专(26%) 小学及以下(15%),研究生及以上(2%)的占比依次下降。父母的学历构成确实对孩子的受教育资源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接下来是每个月的生活费和家庭的年收入调查发现每个月的生活费和家庭年收入大部分情况是呈正比的,收入越高的生活费相对就更高,而大部分收入越高家庭的孩子所处的学校都是普通一本及以上的211,985学校,说明了家庭收入对于子辈受教育资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正面印证了调查的主题。
最后通过对调查研究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首先表现在教育资源的过度的几种,一方面,城市拥有更多的国家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投入雄厚资金,兴办的重点学校具备资源,而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设备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为子辈从小提供的视野越宽阔,资源越丰富,思想越开放,因此导致教育阶层的分化和固化越来越严重。
同时收集的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高,地位越高,财富越多的父母,其子女受教育程度程度更高,代际继承性越高。
那么在现阶段能够做的,首先还是要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投入,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需要国家政策和经济的支持和倾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方式,通过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更能加速消除教育中存在的公平问题。最后将私立教育精英化,公立教育覆盖化,综合教育分级化,由税率在一定程度来调节和弥合教育分级化带来的收入差距和阶层固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15级教育阶级研究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