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研究□□□■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准考证号:2011040020111姓 名:陆昊专 业:学前教育学 院:武汉东湖学院完成日期:2013年4月指导教师:上官虹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研究作者:陆昊摘要: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被视为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认知社会的能力,对人的整体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其亲社会行为为背景,展开分析调查,试图准确全面的了解中班幼儿亲社会现状和特点。关键词:中班幼儿;亲社会;现状分析;培养策略A student status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research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fe stage.Be fostered children's lifestyle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society, to the person's overall development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mainly to the student in kindergart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the prosocial behavior as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trying to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GSM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rosocial.Keywords: middle shift.Pro-social;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Training strategy一、前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于是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家长和教育界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幼儿教育被视为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阶段,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利于个体更好地与人交往,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进而全面地实现个人的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和家庭教育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形成已经成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着幼儿成长成才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幼儿心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了解制约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能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理论来源和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的意义和联系。一、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我们常见的行为包括乐于助人,善良友爱,互助合作,懂得分享等,也包括我们内心的一些同情、关心、爱心、善良等美好的心理行为和心理品质。我国教育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孩子一般在5到6岁就已经开始接受幼儿园中班教育,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管在心智还是身体各方面都不同于婴儿班或者小班。在身体方面,孩子身高和体重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所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意孩子在这方面的变化,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在心理发展方面,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活动开始由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思维活动过渡,其活动开始具备目的性和计划性,开始喜欢与人交往,并善于学习,求知欲增强,善于模仿,家长和老师在这个阶段要以良好形象起到模范作用,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正确的认知思维和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习惯甚至形成孩子早期的人生交往观和认识观,而这个阶段也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和形成的关键阶段,亲社会行为在这个阶段的有效培养和形成对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二、中班幼儿亲社会现状分析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主要行为表现之一,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发现:对待同一问题和对象,幼儿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些会选择积极的行为,如安慰、同情、关心等行为,而有的却选择冷漠、自私、无视甚至嫌弃抱怨的消极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形成对于是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掌握了解影响制约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形成提供准确翔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进而提升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和教育的目的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行为表现,我们主要认为以下原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制约:(二)家庭生活及教育制约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培养中国现今的家庭模式大都是“421”模式,即4个父母长辈,夫妻2人,再加1个孩子。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这种家庭模式会存在很多年,而这种家庭模式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和培养,被过多的家长一般忽视。因为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的弊端和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独生子女自私、利己、霸道、放任、有恃无恐、不能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我们可能都见过这样一幅漫画,漫画中的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吃鱼时,总是把最好的鱼肉夹给孩子,把没肉的鱼头留给她,以至于孩子认为妈妈喜欢吃鱼头,在长大后依旧把鱼头留给妈妈,还有一些幼儿在与同伴在一起相处时没有谦让、合作的习惯。缺乏甚至没有亲社会的观念和亲社会行为。在这种环境中,幼儿一旦进入学校学习,因为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不好习惯已经存在于幼儿的认知心理中,没有得到很好地疏导和改正,加之幼儿园小班开始,家长就开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长期规划,给孩子报多个兴趣特长班,在学习方面以学习成绩为主而过于苛责孩子。但在生活能力和习惯养成方面,许多父母因为疼爱孩子,认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而包办孩子一切, 这种行为不但养成幼儿坐享其成的错误想法并且抑制了幼儿劳动活动的培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使幼儿不能从小养成多动手、动脑的习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这种苛责幼儿学习和过分增加幼儿学习负担后,势必会增加幼儿的一番心理,激化幼儿与父母矛盾,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要求父母应与幼儿建立温馨友好的亲子关系。
作为长辈,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不顾幼儿想法而通过武断权力做出决定,父母应该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之上,学会与幼儿平等地交流并对幼儿积极做出引导,进而提出并制定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对幼儿行为进行教育,而不是忽略幼儿内心想法,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在家庭教育和父母孩子缺乏沟通的背景下,导致幼儿自小缺乏适应环境和生活能力,缺乏与人良好交往的技巧,娇惯怕苦,自私骄横,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爱心,以及不懂孝敬老人、待人接物等缺点和问题,使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不能更好地培养和实践,从而影响孩子以后学习和社会生活。(二)幼儿学校教育以及同伴交往对亲社会行为至关重要幼儿进入幼儿园,开始初步接受学校教育和群体性的生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个体幼儿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同伴,而教师在教育幼儿学习过程中,同伴在相互生活和学习交往中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具有重要引导和影响作用。教师和同伴的日常行为都会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可以这样说,教师、以及同伴对于亲社会行为做出的任何举动,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亲社会行为是由西方心理学家提出来的,起源发展比较迅速全面,而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成长过程中,由于亲社会知识缺乏而使老师在教授孩子过程中,将幼儿在社会、生活、学习三个方面协调教育的关系割裂开,一味重视幼儿知识掌握学习,运用枯燥单调的教育方法缺乏联系社会性和有效性,而忽略幼儿社会性学习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在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与人交往的需要,但缺乏与人相处的技巧,又因为大多数幼儿都属于独身子女,与人分享、合作的能力差,在与别的幼儿交往过程中摩擦冲撞不断,不能很好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而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有效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使幼儿没有意识到各自错误,由此不能很好地培养幼儿在这种环境下的利他行为,而导致幼儿亲社会行为不能较好的实现。(三)幼儿个体的认知水平影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社会个体人为社会或者他人的利益而主动发出的意志行为,这其中就包括利他性行为。利他行为有利于更好地帮助个体与社会他人交往,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对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社会意义。而在这种利他性行为的培养和养成过程中道德水平起着关键作用,在幼儿的教育学习过程中,良好的道德判断水平的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道德水平较高的幼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大方慷慨许多,但我们也会发现在生活中有少数的即使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对他人的贡献却是极少的。尽管存在这样的差异,但我们还是认为道德水平发展水平的发展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性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上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中班幼儿这个阶 幼儿虽然能简单的评价好与坏,但缺乏且还没有完全具备道德判断的能力,也不可能具体的理解利他性观念。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引导,树立榜样。三、中班幼儿亲社会的培养中班幼儿无论在身体还是心智方面都已经具备产生了较为简单的亲社会行为。这个阶段,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键阶段,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家长、老师甚至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中班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外界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幼儿表现出的这一特点,在培养和提升幼儿亲社会行为时,对幼儿的积极社会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等,因为恰当好处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让幼儿在赞美声中理解这种行为带给其的社会满足感和荣誉感,继续保持他这种利他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使这种积极利他行为得到巩固和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种简单的行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多方面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一)树立榜样促进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班幼儿在这个年龄的阶段对各方面的可塑性大, 并模仿力极强强,对外界的任何动作和行为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表演能力。
因此榜样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影响。榜样帮助和培养幼儿亲社会重要的方法。让幼儿亲眼观看到自己认识并喜欢的人亲社会行为。从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观念,这就需要,家长、老师在幼儿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能为幼儿提供规范的语言行为教育和积极正确的行为准则, 促使他们仿效榜样,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熏陶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并积极主动的形成利他观念和行为,让幼儿在这种真实的具体可感中学习榜样的力量和积极行为,培养起幼儿在真实生活中的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培育和形成幼儿稳定的亲社会行为。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家长和老师不仅要借助多则电视媒介向幼儿展示生活在困境中的英雄人物的无私、公正、甘于奉献、勤劳踏实等积极社会行为。比如,家长和教师要通过讲故事、利用电视等电子媒介等多种途径,向幼儿讲述或者展示助人为乐、善良勇敢、懂得分享、在合作与共赢中共同发展的榜样事迹,并利用寓言故事。卡通漫画告诉幼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途径,让幼儿在形象、生动中,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同情心、爱心。从而提升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提高他们的利他观念。更要求家长和老师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示范利他行为。
当然教师和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平常训练中,必须养成自身积极规范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标准,并能通过自身行为来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为幼儿树立榜样,做出表率,而单单从摆事实或道理上讲述利他行为是不行的。因为榜样的行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作用远远大于言语的说教指导,这也要求父母及教师等人要特别注意树立自身的榜样作用, 家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与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合作与共享,积极帮助他人,用他们的言行和举止来引导幼儿,让榜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幼儿亲认知社会地能力、与人的交往能力、有效地建立融洽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并形成亲社会的观念和亲社会行为。(二)角色互换和移情训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中,角色之间的相互互换和承担,移情训练等方法能有助于帮助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良好的社会行为,对个体人的长远发展和高尚道德水平的形成和培养有积极作用。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有效的角色互换和扮演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在角色互换中的承担能力。角色互换扮演是让个体在角色互换的体验中去扮演另外一个同伴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角色,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行为和举动。
角色互换扮演使幼儿可以亲身体会他人的角色,并切身体验到他人在不同境遇中的内心的真实情感变化,幼儿通过角色互换扮演训练成为“另一个人”从而体验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并体验这个角色的情感行为和社会经验, 进一步了解并感知这个角色的行为举动和道德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家长、老师和幼儿互换角色,在设置游戏游戏中,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手段,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培养获得善良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合作、谦和等良好行为,并在处理幼儿冲突时,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增长幼儿处理矛盾的能力和方法,让幼儿懂得谦让和友爱,使幼儿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下真实的感受与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除此之外,利用移情训练也可以让幼儿在真实可行中,来教育幼儿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和能力。在心理学中,移情指的是主体将情感移植给对象,使对方似乎能感受到主体的痛苦或喜悦,并因为主体的这种情绪而产生到沮丧或愉快的情感。在心理学家看来情感移植导致产生了同情、友善、善解人意和亲社会行为。幼儿是最容易受感情影响的群体,有效的利用移情训练,可以让他们在这种感情的移植和体验中产生美好的品质,让他们在同情、友爱、相互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和提高幼儿的利他观念和利他行为。
幼儿在这个阶段,相处最多的就是同学同伴之间,幼儿和同伴的关系是由于年龄相仿或者相同而形成的一种真实的有着共同喜爱活动而且能够相互融合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和同伴之间不同于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学院关系,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他们不管在地位上还是心理上是处在不平等的关系之下的,幼儿常常处于服从状态、被动状态,往往没有任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同伴关系中,因为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智的成长,他们是相同的,有着共同的爱好,因而他们在地位的认知上是平等的,他们是可以互惠互利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就会凸显出来,而同伴交往需要的恰恰是合作分享、谦和友爱、与人为善、宽容等积极社会行为,这种与“自我”为中心行为就会导致他们矛盾不断,摩擦不断,因此,有意识地增强移情作用力求在交往过程中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和水平,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技巧, 让幼儿在移情作用下去感知和理解同伴的需求、心理与情绪变化, 从而在这种情感的变化感知中产生爱心和同情之心, 去帮助同伴,用积极地行为去了解同伴、认识同伴,帮助同伴,在相互理解和帮助中克服各自的自私、利己、骄纵,而懂得帮助、合作、分享。我们可以通过读故事等方式来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
从上面的简单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白的看出:角色互换扮演可以让幼儿在那种角色扮演的体验落差中了解他人处境和想法,体验他人的感情变化。而在移情训练中,幼儿的感情受到他人情感的制约,他会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和在意别人的情感变化,去真正的感受和在乎他人,因为他人的喜忧而产生不同体验,并尽力去帮助他人,幼儿在这两种方式的训练中感知他人感受,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和行为,并对幼儿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评价与及时调节。而在这种情感变化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和游戏,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和有目的地让幼儿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他人的情绪,将心比心的了解同伴的需求和想法,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情感感知中,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水平。而在这种情感相互感知和理解中,我们不能优美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能力的培养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社会需求在于对自我需求的满足。而这主要体现在其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和物质环境的要求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身心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家庭和幼儿园都要努力给幼儿创造优美的、充裕的社会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三)认知能力是培养幼儿亲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育中,我们知道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对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极大作用。
但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发展中,幼儿的道德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综合因素下,使幼儿在生活和学习过程缺乏劳动技能和锻炼,劳动的缺失导致幼儿道德水平存在缺陷。但我们知道,劳动活动可以促进对幼儿全面的发展有对幼儿的身心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更好的体谅家人、教师以及同伴的劳动成果,在幼儿劳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向多次幼儿示范和练习,让中班幼儿在劳动的快乐中逐步形成并提高其独立能力、责任感和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促进幼儿劳动能力、认知水平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由此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次,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些道德判断,需要具有日益复杂的理解他人需要与愿望的能力。而这就需要幼儿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的理解别人的观点,但是在幼儿发展阶段,由于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认知能力相对低下,由此导致幼儿利他观念薄弱,而我们知道,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利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利他观念的形成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能够在传统的说教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能够从大人的讲述和指导中获得认知能力益。除此之外,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利他观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产生作用,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利他观念的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特殊的故事来让幼儿明白并掌握评价好坏的标准和准则,让幼儿在简单轻松地游戏中,在评价别人行为得失,从而在这种对照中改正其错误行为,懂得在与同伴交往和集体生活中善于理解他人,并知道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和困境,以此提高幼儿利他观念水平。再次,环境因素对幼儿的认知水平也存在深远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家庭生活、同伴交往以及科学技术等电视媒体的发展,家庭环境和同伴交往对幼儿的认知水平起到巨大作用。在同伴交往的矛盾解决中,能更好的体现继而完善增长幼儿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让幼儿在处理冲突时学会谦让,懂得包容。有效形成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就不能忽视劳动教育、道德评断和环境因素对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意义,在幼儿认知水准的提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幼儿的社会适应和问题处理能力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认知水平,在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中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能力培养。四、结束语在上面的内容里,我只是简单粗略地论述了制约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及其采取地培养策略。我们知道,也明白影响和制约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