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公共服务社会化(范文5篇).doc

公共服务社会化(范文5篇).doc

公共服务社会化(范文5篇).doc【摘要】:公共服务社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的核心取向。所谓公共服务社会化,并不是政府将一切公共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

【摘要】:公共服务社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的核心取向。所谓公共服务社会化,并不是政府将一切公共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而是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改革公共服务,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它的实质是试图将政府权威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的功能优势复合配置,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种供给公共服务的新制度安排。作为凝结着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对于中国的政府管理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实践,对公共服务社会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客观的分析,并对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公共服务社会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公共服务社会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现实动因包括: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使政府财政难以为继;政府垄断造成公共服务质量低下、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市场技术的进步,使公共服务社会化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促使各国公共服务领域迈向国际市场。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深层原因有:复合配置政府权威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的比较功能优势才能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必须寻求约束公共服务内在膨胀的制度安排;对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新定位,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公共服务社会化产生的理论基础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理性经济人为基本假定提出了“政府失败”的观点,进而指出解决“政府失败”最好的办法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打破公私的界限,使公众得到对公共服务进行自由选择的机会。二是管理主义。管理主义认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差别,应当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模式、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WP=41三是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把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理解为一系列委托人与代理人发生交易的“合同”或协议关系,并关注代理人的选择以及对代理人的激励。四是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关注开展各种交易的最优管理结构,进而提出哪些公共服务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哪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政府管理较好。第三部分公共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公共服务社会化具有灵活多样的实践策略,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化形式,主要为公司化与私有化、公私合作和竞争选择。其中,公司合作包括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共同生产;竞争选择包括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另一类是非市场化形式,主要为内部分权与公众参与。内部分权也就是放权于基层,让长期处于被动执行决策的管理者具有参与权和决策权;接纳公众参与也就是政府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第四部分关于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思考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承担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全部职责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这种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不仅导致政府机构庞杂,政府负担沉重,还造成严重的生产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因此,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为政府职能转变指明了重要方向,对政府行政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外资的大量涌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使非公有经济成分逐渐介入历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领域,我国在电力、电信、铁路、公路、航空等领域,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在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尝试。但总的来说,我国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实施应着重体现在下列方面:加快政府职能的社会化;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范围;拓宽公共服务的投融资渠道;探索社会化的营运方式;发展中介组织;加大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力度,建立服务性行政;加大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化中的作用摘要:随着国家和社会多元利益主体不同社会需要的发展,第三部门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之一,对其的监督也随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三部门在其发展中受到政治、法律环境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加强对第三部门监督机制的建设和改善也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探究如何加强对第三部门的监督。第三者政府理论是公共服务领域中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商品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第三部门的参与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最适当也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第三者政府顺应了市场经济机制对有限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追求的是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形态。从功能定位看,它强调第三部门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使公共资源最大化以满足民众的需求;从核心理念来看,它主要在于边缘化政府,认为政府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处于辅助性地位;从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来说,第三者政府理论强调公私协力是解决当前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最佳方式。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工会等,是相对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而提出的。每个第三部门单位成立的背景与运营方式不同,但第三部门通常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不是任何人牟取私利的机构。它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重新审视和调整政府组织与市场和社会、政府组织内部层级之间的各种关系,改变政府作为社会唯一权力中心的格局,通过授权和分权,将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自治组织等多中心的组织制度安排引入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之中,使他们与政府组织共同承担起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

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是避免以往政府因为垄断而缺乏效率的有效手段。当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相互竞争时,这时首先要考虑服务成本、政府公信力、公众满意度等。第三部门的进入是实现有效服务供给的途径之一。和政府部门相比,第三部门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三部门坚持以公益性、自愿为导向,促使第三部门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公共服务力量,兼顾公平和效率。二是第三部门具有灵活性,是公众自愿参与的自治性组织结构,所以在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比政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三是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并直接向公众收取服务费,这样就降低了政府所投入的总成本,充分调动社会虽然我国的行政监督已有多元化的结构,但是各种监督主体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各主体在监督的方式方法上、监督的权限范围有所不同,在工作中主体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没有成为分工协调、严密配合的整体。当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时,应对第三部门采取预防监督的手段,督促第三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改进管理方式,履行自身的职责,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第三部门的公信力,强化公民的监督保障意识,为建立更科学、更规范、更公平透明的第三部门组织做出贡献。

现在,我国第三部门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第三部门的监督立法任务仍未完成。立法 的滞后性有碍于第三部门的发展,使第三部门在监督管理时 缺少权威性和说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监督质量相距甚远。 由于公众对第三部门的监督意识不够强,相关信息获取困难,很难有效监督。现已有法律法规对社会监督提供了 法律方面的支持,但大多数捐赠者缺少对第三部门公共服务 业务和财务情况进行监督,而受助方由于需获得各种救助处于弱势群体,没有主动对第三部门进行过多的干涉和监督。 社会监督具有保证服务的供应、保护捐赠者和服务对象利益 的作用;新闻媒体的监督应帮助公众获得信息从而对第三部 门形成有力的约束。 第三部门内部监督机制只是制度形式上的表现,缺乏强制约束,内部监督中主体缺失。监督机制的实施有赖于第 三部门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但这类约束缺乏持续性,在我 国的第三部门之间也没有相互监督等自律行为。 为了积极提高第三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产品的质量,必须对第三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促使第三部 门运作透明化,创造健康的竞争环境。第三部门之间的竞争 越来越激烈,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成为资源竞争的有效手 段。

我国第三部门造成的垄断局面限制了第三部门之间的竞 争,使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停滞不前,因此要打破垄断格 局,建立竞争机制。政府要严格要求对第三部门的审核,第 三部门需承担起对公众、对捐赠者的责任,向公众披露信息。 第三部门有自己的隐私权,但公众对第三部门的公益活动也 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三部门还可享受一些免税政策和政府 提供的补助,但必须保证运作过程的透明以便公众监督。以 下主要从两大监督环境着手,即第三部门的内部监督机制和第三部门的外部监督机制,提出完善第三部门监督机制的建 在政府加强监督管理、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逐渐提高的前提下,第三部门必然要不断规范内部制度。要对组织内 部的行为制定严格的制度,将其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向公 众公开,还要形成部门间的相互监督,从而提高内部管理水 道德和慈善是公共服务社会的价值基础,意味着是第三部门组织发展的向导。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是公共服务部 门所要追求的方向。第三部门首先要以公众利益为先,在道 德的驱使下为公众提供高效的供给。身处于第三部门的内部 领导和工作人员还应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第三部门整体的道 德素质,大力宣传组织的宗旨,防止偏离组织目标,从而使 第三部门获得更高的公信力。

(二)第三部门外部的 监督机制 政府作为监督的主体之一,有独立的地位和法律方面的权威。政府对第三部门的监督主要有三个方面。 10 一是制定监管的权威依据。立法机关颁布的相关法律构成了第三部门的基本环境,它不仅对第三部门的行为进行 整体上的约束,而且树立了其行为正当性的基本标准,增强 了监督的实际效力。我国需针对第三部门制定全方位、多层 次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约束并增强法律规 范的可操作性。 二是制定政府的监管模式,主要是:第一,放宽对第三部门登记的控制,加强对第三部门的运作及服务质量的监 督;第二,用间接的管理模式培养第三部门的自我管理能力, 监督其财务税务和产出绩效等情况。第三,政府要为第三部 门注册登记、筹措资金、开展活动等方面提供帮助,为第三 部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上一篇: 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有哪些?
下一篇: 实践活动包括什么内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